古詩閱讀答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閱讀答案1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七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1.對本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中描繪的.都是極為普通的田園生活情景,卻真實地反映了詩人回歸田園之后的愉快心情。
B.詩中用白描手法,簡練地勾畫景物,卻富有畫意,生機盎然。
C.詩中描繪的畫面質樸、幽靜,表現出一種平和、淡遠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句的意境,與漢樂府《雞鳴》中“雞鳴高樹巔,狗吠深宮中”有相似之處。
2.陶淵明在《歸園田居(其三)》中寫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歸園田居·其一》這首詩中哪些詩句能說明作者一直以來的“愿”究竟是什么愿望?這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志趣?(4分)
答
1、D 意境不相似 。前者渲染安然靜謐,怡然自得的氛圍,恬靜的田園風光。后者主要是渲染靜,靜得無生氣,寫雞鳴狗吠主要是以動襯靜,突出靜
2:表達了詩人遠離塵世,回歸自然的愿望(2分)。表現了詩人隱居躬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或不在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的人生志趣。(2分)(根據表達內容酌情給分)
古詩閱讀答案2
江城子 病起春盡
陳子龍
一簾病枕五更鐘。曉云空,卷殘紅。無情春色,去矣幾時逢?添我幾行清淚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宮吳苑草茸茸。戀芳叢,繞游蜂。料得來年,相見畫屏中。人自傷心花自笑,憑燕子,舞東風。
[注]陳子龍:明末文學家,本詩大約作于南明福王朝滅亡后一年。
⑴這首詞表現了詞人什么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4分)
【知識點】考查考生鑒賞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級(鑒賞評價)。
【答案解析】(4分):①傷春之情。作者“病起”發現春色已匆匆逝去,無法挽留,只能用“幾行清淚”來表達對春天逝去的傷感(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②亡國之恨、故國之思(對故國的悼念、懷念之情)。
作者由“卷殘紅”想到故國的覆亡如同這無情春色一樣逝去難留,不覺悲從中來(或“作者想到楚宮吳苑長滿芳草,百花盛開,游蜂盤繞,而來年又會見到這畫屏般秀麗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滅亡,故國不在,只能獨自傷心”)。(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 解析:在這首詞中,詞人的情感融在意象之中,“五更鐘”“曉云空”“卷殘紅”“清淚”等意象表達對春天逝去的傷感;“楚宮吳苑”“草茸茸”等意象與“人自傷心花自笑”,結合注釋,可感受到詞人對故國的悼念、懷念之情。
【思路點撥】鑒賞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幾步,(1)借助創作背景,探求創作動機,把握詩人內在情感;(2)了解詩歌語言,琢磨詩歌中的`形象,領會景物所蘊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詩歌結構,剖析詩歌畫面,把握作者感情變化。
⑵“人自傷心花自笑,憑燕子,舞東風”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4分)
【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次為D級(鑒賞評價)。
【答案解析】①擬人。花在春風中歡笑,燕子在東風中歡舞,運用擬人的修辭,生動地描繪了“楚宮吳苑”的無邊春色。②反襯(襯托、以樂景寫哀情)。
以樂景寫哀情,用春花的歡笑和燕子的歌舞來反襯作者的傷心,雖然春光無限,但國家覆亡,詩人無心賞景,倍增傷感。③對比。花的笑、燕子的舞與作者的傷心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國之痛,故國之思。(任答兩點滿分。每點中“手法”1分,結合詩句具體解說1分) 解析:先明確表現手法,題干“哪些”提示考生肯定不止一種。“花自笑”顯然屬于擬人,人的傷心與花的笑構成對比,再結合具體詩句說說效果,分析作用即可。
【思路點撥】考生要熟練掌握詩歌鑒賞中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各種表達技巧,答題時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并結合原詩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達效果及有效傳遞出作者怎樣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題模式。
古詩閱讀答案3
橡媼嘆 皮日休
秋深橡子熟,
散落榛蕪岡。
傴僂黃發媼,
拾之踐晨霜。
移時始盈掬,
盡日方滿筐。
幾曝復幾蒸,
用作三冬糧。
山前有熟稻,
紫穗襲人香。
細獲又精舂,
粒粒如玉珰。
持之納于官,
私室無倉箱。
如何一石余,
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
貪官不避贓!
農時作私債,
農畢歸官倉。
自冬及于春,
橡實誑饑腸。
吾聞田成子,
詐仁猶自王。
吁嗟逢橡媼,
不覺淚沾裳。
皮日休詩鑒賞
《橡媼嘆》是皮日休的代表作之一,通過對一個老農婦因辛勤生產的糧米被官府搜刮盤剝殆盡,只好靠拾橡子聊充饑腸的`故事的描寫,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中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的種種罪惡,表現了作者對下層人民的深厚同情。
古詩閱讀答案4
對雪
杜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①。
[注]①原指晉人殷浩 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劃字。
(1)本詩的頸聯中,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請分析其表達效果。(4分)
10(1)第三聯采用①借代的修辭手法,將“樽無綠”中的“綠”代表酒,②以虛寫實(或者想象,以幻作真)的方法,“爐存火似紅”,好像爐中還有火,還非常溫暖。③酒沒有,爐火也只是想象,只是幻覺,寫出了詩人當時戰亂之下生活的.艱辛和內心的凄苦。(借代1分,以虛寫實(或者想象,以幻作真)1分,分析1分,感情1分)
(2)本詩的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4分)
(2)①這首詩表現了杜甫對國家和親人的命運深切關懷憂慮而無從著力的苦惱心情。②深切關懷憂慮體現在“數州消息斷”,詩人身陷長安,前線戰況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無從獲悉。③愁苦又無從著力主要從后一句“愁坐正書空”看得出來,“書空”是晉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劃著字。詩人以此表達相似的心境。(對國家和親人的命運關心或者憂慮1分,愁苦而無從著力、無奈1分,分析2分)
古詩閱讀答案5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張孝祥①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
【注】①張孝祥,南宋詞人。積極主張收復中原,卻屢遭排擠。詞中的“湖”即江蘇溧陽的'三塔湖,湖邊有寒光亭。
(1)結合全詞,說說“此心到處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蘊含的情感。(4分)
(2)請從畫面描寫的角度,對“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兩句加以賞析。(4分)
參考答案:
(1)(4分)①看慣世事后的無奈、淡漠。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悅怡然。(各2分)
(2)(4分)天水相連遼闊深遠,沙鷗飛翔其間。(1分)詩人運用動靜結合(點面結合)的手法,(1分)使畫面生動、意境悠遠(1分)與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1分)
記敘文閱讀內容概括的方法
1、找中心句法(適合文章/段落內容概括)
2、抓關鍵詞法(適合段落內容概括)
3、按六要素法(適合文章/段落內容概括)
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格式:何人(在何時、何地)做何事,有何結果。
4、題目擴展法。有的文章的題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內容,對它稍加擴展充實,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5、并段意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內容。把每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最常用的方法。把每段的段意連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6、摘錄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總起、過渡句、重點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閱讀時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內容。
7、取主舍次法。對寫了幾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據主要的來概括它的主要內容。
8、問題回答法。有些問題,只要回答出來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內容。
說明文閱讀如何找到“說明對象”
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中考說明文閱讀”的常見考點之一,其考查類型:“這篇文章(或段落)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方法一:看題目,不少題目都表示說明的對象。如《中國石拱橋》。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說明文往往運用這種句子來突出所要說明的事物和特征。反之,如果要求為說明文加一個題目,也可以用說明對象作為題目,或加上一個能說明其特征的生動的題目。
古詩閱讀答案6
1.明人郎瑛認為既云梨花淡白,又云一株雪,重言相犯,主張改梨花淡白為桃花爛漫。你同意他的主張嗎?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2.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惆悵東欄一株雪中惆悵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不能將梨花淡白改為桃花爛漫。(1分)首句梨花淡白即在點題東欄梨花,花滿城承梨花淡白而言,若首句改為桃花爛漫,花滿城就當指桃花,那么一、二句即詠桃花,不僅與題目無關,而且與惆悵東欄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桃花爛漫的意境也與詩人想感嘆的春光易逝主題相差甚遠。(1分)
(2)詩人惆悵的是春光易逝,人生短促。(2分)一、二句寫梨花已盛開,柳葉已深青,柳絮紛飛之景,說明時至暮春,盛極而衰,春天已一去不返,含有傷春的惆悵之情。最后一句寫如此盛景,人生難得看過幾回,由梨花盛開感到人生的短促,由此感到無限感慨與惆悵。(2分)
參考譯文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條透露出濃郁的春色,
飄飄灑灑的柳絮夾帶著如雪的梨花,布滿了全城。
我心緒惆悵,恰如東欄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
將這紛雜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的透徹與清明。
賞析
《東欄梨花》是一首感傷的詩,詩人因為梨花盛開而感嘆時光的流逝。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蕩的風骨。
首句以淡白狀梨花,以深青狀柳葉,以柳青襯梨白,可謂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這一對比,景色立刻就鮮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動態描寫:滿城飛舞的柳絮,真是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同時柳絮寫出梨花盛開的季節,春意之濃,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來。
前兩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點。它不妖艷,也不輕狂的神態,又在第三句一株雪里再次賦予梨花以神韻,并把詠梨花與自詠結合了起來。其實,這一株雪正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因為蘇軾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潔白,坦蕩如砥。 在詠梨花時,蘇軾用了柳絮飛時花滿城來加以襯托,梨花既不像顛狂柳絮隨風去,也不像輕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詩人還用了人生看得幾清明來加以側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幾清明是對偶的.寫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樹,而是指一株梨樹一個作者自己,后兩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悵的站在東欄旁,梨樹上滿是白色的梨花,同時柳絮在飄,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變成了一株雪,寫的是凄清惆悵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幾清明,人生能有幾次清明,這是補足前句惆悵的內容,更增添悲涼的氣氛。蘇軾的詩,一向以豪放著稱,像這樣悲涼的很是少見。
《東欄梨花》的最后兩句化用了唐代詩人杜牧的《初冬夜飲》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誰此憑欄桿。杜牧的詩說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蘇東坡的詩感慨的是人生的短促。
古詩閱讀答案7
菊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
由來不羨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處的植物,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
1.這首詩用“露濕秋香滿池岸”來描寫菊花在秋天早晨開放的景象,給人以無窮的美感和趣味。請發揮想象,把該詩句所呈現的景象描繪出來。(2分)
答:
2.結合全詩,對“由來不羨瓦松高”一句進行簡要賞析。(2分)
答:
一、(4分)
1.(2分)沾滿晨露的叢叢秀菊濕潤晶瑩,含露綻放,散發出縷縷幽香,飄滿了水池岸邊。(想 象合理,描寫形象,能再現詩句所描寫的畫面即可計分,否則酌情扣分)
2.(2分)
參考示例l:詩人采用對比手法,將菊花與瓦松作比,突出表現了菊花雖生長在低洼之處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了人們的品質。
參考示例2:詩人采用擬人的手法,將菊花人格化,用“不羨”更形象地表現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榮利的品質。
(表現手法把握準確計1分,分析恰當計1分;語意相近即可)
古詩閱讀答案8
菊
鄭 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1)聯系全詩,簡析詩人運用了哪些手法來抒發自己的情感。(4分)
(2)詩中詩人表現了對菊花的喜愛,請分析喜愛的原因。(4分)
參考答案:
14、
(1)①托物言志(象征手法),借菊花表現詩人自己的.高潔(用菊花象征品德高尚的人)。②對比手法,用瓦松與菊花對比,突出菊花的高潔,表現對菊花的喜愛。
(2)菊花貌不驚人,又生長在沼澤低洼之地,但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其不求高位(不羨榮利)的品質正是作者的追求,所以作者喜愛。
古詩閱讀答案9
古詩如酒
祝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一闕《關雎》,就這樣出現在我們生命記憶的源頭,也出現在華夏文明的源頭。已經很難確認《詩經》誕生的確切年代了,至于究竟是哪一個不平凡的喉嚨,最先吟出中國詩歌第一行嘹亮的音符,更是無從查考。每當讀罷《詩經》,我常常不禁要問自己:為什么斑駁的歲月并未使《詩經》里綻亮的意象生出銅綠,無涯的空間更未令遠古詩歌包含的豐富信息在傳遞過程中蒙受損失?當暗黃的紙頁間錯落的詩行成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當代詩歌,又為何離我們這般遙遠?
與詩人共同生存在這個世界里,應當說是我們的幸運。詩,使灰黯變得多彩,使短暫變得永久,使有限成為無限,使腐朽化為神奇;詩,使生命中許多的不可能最終成為可能;詩使人類充分體驗到情感的歡暢與智慧的奇譎。無數的新詩正散布在我們周圍,如星雨、如花瓣,飄散在我們的日子深處。它們與我們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觸,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們的存在呢?是因為李白李賀李商隱都已在歷史的塵煙里隱退,而浮華的現世不再造就王維王勃王昌齡了嗎?現在就下這樣的結論,未免太匆忙了一點。惟一的解釋,就是它們未曾經歷過時間的淘洗。一首詩若要成為絕唱,是不能省略這一手續的。于是明白了,好詩的誕生,是天才與時間的共同結果;而讀詩,是需要一個時間的距離的。
因為有了時間的距離,古詩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麗而持久。所以,《詩經》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跡依稀可辨;駱賓王的“西陸蟬聲”,依然如絲如縷;陳子昂的幽州臺溫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涼之氣未改;而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與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將同一個涼州,鎖定在心靈的`地圖上。古詩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經歷了一場美妙的發酵。我們要感謝釀酒師,同時更應對時間產生由衷的敬意。
在隔過了久遠的時間之后,我們再去讀它們,已不再是普通的閱讀,這些詩的年齡與生命力,使我們升起由衷的敬畏感。如同啜飲一樽古酒,每一滴不曾揮發的汁液,都是與時間抗爭的結果,令我們不能不感到激動,不能不肅然起敬。這種“先入為主”的敬意,在閱讀同代人的詩作時,是不常有的。
其實,既然詩是詩人靈智的閃光留下的痕跡,那么,構思的機巧,應當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對一部懸念小說的欣賞,應當是“一次性”的,謎底揭開之后,再去重讀,恐怕就會失去初讀的那份奇妙感受。
按說,詩也一樣。名詩佳句,誦過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加思索便可脫口而出的程度,理應不再有任何新鮮的刺激了吧,這似乎應是舊詩的劣勢、新詩的劣勢,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比如李太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比如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比如劉禹錫的“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比如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每次品讀,心靈都如初讀一般悸動,每次都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這些詩中名句是在詩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釀制的,它們有足夠的力量抵御心靈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復的吟誦當中,我們對世界對生命對完美對缺憾的體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詩歌最終成為我們精神的源泉與歸宿。讀詩,賦予我們的生命以更深厚的意義,同時也使詩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遲暮,只有詩,常讀常新。詩不會老,就更不會死。在詩歌的低潮時期,我從未對詩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這里。
(選自1998年6月24日《中華讀書報》)
(1)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6分)
A.本文開頭引用《關雎》中的名句來說明我國古代詩歌的源遠流長、成就之高、價值之大、影響之深。
B.“當代詩歌,又為何離我們這般遙遠”一句表現了作者對當代詩歌難以走近讀者的現實的憂慮。
C.作者在評價詩歌時雖有點“厚古薄今”的傾向,但對詩歌本身的價值和意義還是給予充分肯定的。
D.本文是一篇說理性的散文,因而在行文方式上更多地傾向于議論。
E.本文語言生動凝練,涵渾曲折,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2)如何理解“暗黃的紙頁間錯落的詩行成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這句話?(6分)
(3)作者為什么說“我們要感謝釀酒師,同時更應對時間產生由衷的敬意”?(6分)
(4)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詩歌傳統令世人矚目,令國人自豪。然而令人遺憾的事實是:在近些年里,詩歌仿佛成了中國文學園地里墻角的一朵小花,只在狹小的空間里孤芳自賞,少人問津了。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7分)
參考答案:
11.(1)A、E(A項中“成就之高”在原文中沒有依據;E項中“含渾曲折”不合實情,多種修辭手法運用增強的是文章的感染力而非說服力。)
(2)源遠流長的中華詩歌雖歷經時間的沖刷而僅留下零散的一小部分,但它對于我們靈魂的提升與充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時間的流失會沖刷掉許多毫無價值或價值不大的東西,而保存下來的多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品,也即“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因此,對于時間我們應產生由衷的敬。
(4)這是一道開放探究題,可圍繞當前詩歌的命運寫,如:這是中國詩歌的悲哀,也是中國文學的悲哀,更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的悲哀。
古詩閱讀答案10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試題】
1.詞中“綠肥紅瘦”指的是 。
2.作者運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
1.綠葉繁茂 紅花凋零(意近即可)
2.應用了間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發了作者的傷春之情(意思表達清楚即可)
(20xx年黔西南州初中畢業升學考試語文試題)
【鑒賞】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莊《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云:“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后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我們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么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并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于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后的這層“惜花”之意,那么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
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云:“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可謂的評。
古詩閱讀答案11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②,三年從事亞夫營③。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檐雨夜聲。
【注釋】①此詩作于詩人只身遠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淵明字元亮,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淵明那樣的歸隱生活。③亞夫營:漢文帝大將周亞夫屯兵細柳營,軍紀嚴明。這里指代作者供職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首聯和頷聯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4分)
(2)請結合全詩,簡析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4分)
參考答案:
(1)(4分)①描寫了風和日暖、笙歌笑語、花柔柳嫩、蝶紫蜂黃的早春景象。(2分)②手法:擬人、對偶(2分)。
(2)(4分)本詩作者的情感由樂而悲,進而由悲而怨。前兩聯先寫歡樂春景;中間一折,抒發悲抑歸情;末句再折,轉責新灘不解人意,情感變化一波三折。(答出1點得1分,答出2點得2分,答出3點得4分)
古詩閱讀答案12
陶 者
梅堯臣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②居大廈。
【注釋】①陶者:指燒窯工人。燒窯者通過高溫把粘土燒制成瓦片。②鱗鱗:指魚鱗般的瓦片。
12.“陶盡門前土”的“盡”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13.本詩多處采用對比的手法。選擇一處,結合文章內容作簡要分析。
【答案解釋】
12.示例:“盡”是完、全的意思。燒窯工人把門前所有的泥土燒制成磚瓦,不知流淌了多少血汗,耗盡了多少精力,自己的處所卻居無片瓦,其命運之凄慘可想而知,表現出詩人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13.示例1:首二句以陶者“陶盡門前土”與“屋上無片瓦”相對比,付出繁重,所得卻是居無片瓦,人間之不公盡在其中(或贊美勤勞、同情疾苦也可)。
示例2:后兩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與“鱗鱗居大廈”對比,從不勞動,卻坐享其成,人間之不公可想而知(或答憤慨、諷刺)。
示例3:前二句“陶者”與后二句“居者”對比鮮明,令人感慨:道出了人世間的`不公平,突出了貧富的懸殊,表達了詩人對弱者的同情,對當權者的諷刺。
古詩閱讀答案13
秋晚登城北門
陸 游
幅巾藜杖北城頭,卷地西風滿眼愁。
一點烽傳散關信,兩行雁帶杜陵①秋。
山河興廢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樓。
橫槊賦詩非復昔,夢魂猶繞古梁州②。
【閱讀訓練】
1.①下列對詩句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上句運用白描的手法刻畫了詩人登臨北城樓扶杖遠眺的形象,下句則寫詩人見西風卷地而觸目傷懷的`情景。
B.頷聯寫詩人在北城頭遠遠地看見從大散關傳來的烽煙,南飛的鴻雁在硝煙中把秋意帶到了詩人日夜懷念的杜陵。
C.頸聯以形傳神,通過詩人“搔首”“倚樓”這兩個動作,形象而生動地表現了其內心煩亂不安又悵然無奈的情緒。
D.全詩感情充沛,詩人愁緒滿懷,既有登臨而起的悲秋之情,也懷有對山河興廢的嘆惋,還有因身世安危而生的感慨。
②請結合詩歌內容,賞析尾聯中“非”和“猶”兩字運用的妙處。(4分)
2.梁啟超稱贊陸游“亙古男兒一放翁”,請根據這首詩的內容概括陸游的“男兒”本色,并聯系你的閱讀積累或社會現實,談談你對“男兒”的認識。(不少于200字)(10分)
【參考答案】
1.(7分)
① (3分)B。(應該是南飛的鴻雁帶來杜陵秋意)
②(4分)答案要點:解釋字義、詩句表面的意思(1分);指明手法,答出對比,并說明效果(1分);說明表達的情感內涵(詩人雖壯志未酬,但雄心猶在的情懷,雖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但念念不忘收復失地、北定中原,憂慮邊關戰局)(2分)。
2.
(1)概括陸游的男兒本色--有雄心壯志,有家國意識,有心系國家安危的責任感,有百折不回的堅韌毅力。2分(至少要說出兩點)。
(2)結合原文具體詩句進行簡要分析,2分。
(3)聯系閱讀積累或者結合社會現實,2分。(舉例具體,恰當,有類比關系)
(4)談出認識,有觀點句,有分析,2分。(觀點鮮明,認識清楚,分析深入)
(5)語言表達,2分(思維清晰,沒有病句, 1分;語言精彩,用詞恰當, 2分。)
古詩閱讀答案14
【原文】
古詩詞中的色彩美
①“詩中有畫”,詩歌雖然不能像繪畫那樣直觀地再現色彩,卻可以通過語言的描寫表情達意,喚起讀者相應的聯想和體驗,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畫卷。
②許多詩人寫詩在運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復色搭配之莢。用色時,或組合,或對比,方法多樣。
③詩人通過多種色彩的組合給詩歌帶來了濃郁的畫意。“兩個黃鸝嗚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垠的空間延伸。這里,明麗的色彩組合,繪出了詩人舒展開闊的心境。
④詩人愛用鮮明的色彩對比,來增加感情的濃度。白居易回憶江南春色之莢:“日出江花紅勝火,春采江水綠如藍。”楊萬里贊美西湖荷花風韻:“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些佳句都是用鮮明的對比色,使畫面顯得十分絢麗,使情感表現得明朗而熱烈。這種“著色的情感”,具有繪畫的鮮明性和直觀感,增強了詩歌意境的感染力,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境界。
⑤詩人還善用色彩的暗地對比,初看似不覺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畫意莢。杜甫的“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李賀的“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都是先用大塊黑色,用暗色調作底色,又用亮光點染,色調明暗差別很大,構成一幅色調分明的畫面。
⑥詩人用色有時還不局限于一句一聯,所寫詩詞全篇用色,色彩更加豐富,詩的境界更為開閱。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開始使出人意料地用潔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樹上的積雪,生動地勾畫出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接著又以空曠荒涼的塞外、烏云沉沉的天空、紛紛揚揚的白雪構成了送別的背景。“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在一片銀白的世界中,詩人特弗1描繪了那面鮮艷的紅旗。在整個背景和個別事物的映襯上,在色彩的調配上,是那么美麗而又和諧,真是“獨樹一幟”。全詩展現出一幅色彩鮮明、奇異壯偉的邊塞圖景。.
⑦有時詩人不用復色搭配,而是追求單一色調深淺濃淡的變化之莢。這樣也能浸潤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黃深黃相互對襯,蝴蝶和花融為一體,表達了詩人的喜愛之情。
⑧還有的詩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詞語,各種景物巧妙組合,形成色調之莢。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蒼天、草原、牛羊,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構成了一幅蒼茫的畫面。
⑨詩歌中的色彩飽蘸著感情,在詩人筆下可以產生神奇的魅力。它已經超越了客觀的.寫景效果,而成為獨特的抒情手段。從色彩莢的角度來欣賞詩歌,我們對詩歌的莢便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問題】
13.閱讀全文,根據文章內容填寫下表。(3分)
14.說說④小節中“著色的情感”的含義。(2分)
答:
15.④、⑤兩小節都是介紹運用色彩的對比表現畫意美,能否調換它們的順序?為什么?(3分)
答:
16.結合本文,請你也從色彩美的角度,對下面的詩句作一點賞析。(3分)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答:
17.不僅詩歌講究色彩的畫意美,園林設計常常也著眼于此。下面《蘇州園林》中的一段文字,與本文在巧用色彩創造美感方面,有哪些道理是相通的?(3分)
梁和柱子以及門窗欄桿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墻壁白色。有些室內墻壁下半截鋪水磨方磚,淡灰色和白色對村。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這些顏色與草木的綠色配合,引起人們安靜閑適的感覺。花開時節,更顯得各種花明艷照限。
答:
【參考答案】
13.(3分)(1)單一色調的變化之美(2)全篇用色(3)多色組合
14.(2分)詩歌中表達色彩的詞語寄托了詩人的情感。(意思對即可)
15.(3分)不能。因為前者明顯,直觀,后者需稍加玩味。這樣的順序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意思對即可)
16.(3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詞語,各種景物巧妙組合,形成色調之美。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橘紅色的夕陽輝映著閃著白光的河水,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意思對即可)
17.(3分)①追求單一色調深淺濃淡的變化之美②運用多種色彩的組合③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意思對即可)
古詩閱讀答案15
題君山
(唐)雍陶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憶錢塘江
(宋)李覯
昔年乘醉舉歸帆,隱隱前山日半銜。
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
⑴雍詩中沉沉和李詩中隱隱各自描寫了什么? (2分)
⑵兩詩結句都用了哪一種修辭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4分)
⑶從動與靜的角度看,兩詩的描寫各有側重,請對此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⑴(2分)沉沉:山影的凝重,隱隱:前山的模糊。
⑵(4分)比喻。雍詩將洞庭湖中君山的倒影喻作鏡中水仙青色的螺髻,更好地描摹出月色中君山倒影的幽靜。李詩將夕照中的`滿江紅帆喻作無數穿著淡紅色衣衫的水中仙女,突出了夕照下船帆色彩的奇幻。(每點2分本、喻體,1分;表達效果,1分)
⑶(4分)雍詩側重對月夜湖中君山的倒影作靜態描寫,使整個畫面清幽神秘;李詩側重在對夕照江上帆船作動態描寫,使整個畫面靈動絢麗。(每點2分;描寫對象、角度,1分;表達效果,1分)
【古詩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古詩閱讀答案06-20
古詩閱讀答案05-22
古詩閱讀答案09-12
古詩閱讀答案10-27
古詩閱讀答案01-15
東坡古詩閱讀答案06-10
浣溪沙古詩閱讀答案09-05
古詩赤壁閱讀答案10-31
子規古詩閱讀及答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