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美德小故事
古代美德小故事1
鄭崔夜績
詩曰:崔氏知禮,誡子名揚,夜分猶績,媲美敬姜。
隋朝時,鄭善果的母親崔氏,她的兒子做了大官,襲了爵位,但她仍然親自紡紗織布,每天一直做到半夜里才睡。鄭善果見母親這樣辛苦,就對母親說:“兒子已經做了官,封了侯,所得的俸祿,也是很富足的,母親為什么要自己辛苦到這般田地呢?”崔氏聽了就說:“我從前以為你已經懂得天下的大道理,現在聽你講出這番話來,道理還是沒有明白,怎么可以去辦理國家的公事呢?你要曉得這些俸祿,是皇上回報你的上代丟掉了性命的功勞,照理說你把這些俸祿,應當先去分散給那親戚人家,表示是先人的恩惠,至于紡紗織布績麻等等,都是做婦人的`份內應做的事,上自皇后、下至做官人的妻子和讀書人的妻子,都應該盡她應盡的責任,如果有懶惰的人,這就是驕逸的行為了。我雖然不懂得禮法,但怎可以自己破壞自己的名譽呢?”
古代美德小故事2
故事一:彩衣養(yǎng)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yǎng)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饑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yǎng)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后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故事二: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里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后,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fā)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故事三: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里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于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于松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故事四: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一個辦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fā)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并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故事五: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后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后,怒發(fā)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于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后來戰(zhàn)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xiāng)。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xiāng)。 后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古代美德小故事3
今天,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國王的花種和誠實的孩子》,是說中國古代一個皇帝要選一個繼承人,他發(fā)給王國內每個孩子一粒花種,并承諾說誰能種出最美麗的花,就選誰當國王。 評選時間到了,絕大多數的孩子都端著漂亮的鮮花前來參選,只有一個叫楊平的男孩端著空無一物的花盆前來。最后,他被選中了。因為,孩子們得到的花種其實都已被蒸過,根本不可能發(fā)芽。這次測試不是為了發(fā)現最好的花匠,而是要選出最誠實的孩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誠實是非常高尚的品質,所以今天我演講的題目就是〈誠信——珍貴的品質〉。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是人類的美德,無論哪個國家它都是一種最受重視和最值得珍視的品德。誠信,是一粒種子,只要辛勤耕耘,就能綻放美麗的花朵。誠信,是一股清泉,只要奔流不息,就能滋潤干渴的心田。擁有誠信,我們就擁有了廣闊的天地;擁有誠信,我們就擁有了精彩的世界;擁有誠信,我們就擁有了美好的明天。 有一位名人這樣說過“我在小學校園里學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知識,學會了借東西一定要還,學會了把自己擁有的分享給他人,學會了真誠以對,學會了誠信。”可見,誠信在我們的人生成長過程中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
其實,講誠信并不難,從一點一滴做起就行。例如我們買東西時,別人多找了錢要主動的還給賣主,自己撿到了錢物,要主動交
給失主或老師。考試不好時,要實事求是的告訴家長,不能弄虛作假,別人向你求教知識時,會就是會,不會就說不會,答應別人的事要辦到等。
大家還記得《狼來了》這個故事嗎?故事里放羊的孩子連著撒了三次謊,到后來狼真的來了的時候,誰也不相信他了。他失去了誠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陶行知爺爺說:人的最大美德莫過于誠實。古往今來,在歷史上,正是有了誠信,商鞅才能夠順利變法;有了誠信,齊桓公才能成就春秋霸業(yè)。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根本。它像春雨,沖刷掉人們心靈的塵埃;它像沃土,孕育出世界上的信任之花;它像彩虹,裝扮著我們美麗的人生。同學們,講誠信就是要履行自己的諾言,兌現對同伴的承諾。你承諾要做一個“勤奮刻苦,不讓父母操心的好孩子”,那么你就要積極進取,從點滴做起;你答應同伴要幫助他們解決疑難,那么你就要不厭其煩,盡心盡力……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做任何事情,我們都要表里如一、真誠守信。 誠信是我們的興國之本,只有每個人的心中都播種下了誠信的種子,誠信之花才會如期開放,誠信之果才會開滿枝頭,我們偉大的祖國才會更加繁榮富強!
同學們,讓我們從小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吧。只要人人都講誠信,文明之花就會開遍全社會。愿每一位同學都能載著誠信之舟,駛向前程似錦的明天,愿你們因誠信多了友誼,因誠信添了風采,因誠信而走得踏踏實實,成為一個高尚的誠信人。
古代美德小故事4
古代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盧女慰父
詩曰:盧文烈女,一語慰親,網巾自給,信守終身。
明朝盧文烈的女兒小的時候,盧文烈就常常對她講古人節(jié)孝的故事,她也能領會大意。她十六歲的時候,盧文烈得了重病,就對女兒說:“你的母親年齡還不大,兩個弟弟又小,將來你若嫁了人,那么你的母親和兩個弟弟,又去依靠誰呢?”盧女說:“女兒愿意和母親弟弟終身住在一起。”父親死后,她的母親說:“按我的能力,尚且保不住你的兩個弟弟,哪里還有余力來管你呢?”盧女對她母親說:“我做女兒的,可以用自己的勞動去換飯吃。”于是做了裹發(fā)的網巾,拿出去賣了錢,貼補家用。等到衣食稍稍可以敷衍了,就在吃的穿的上面節(jié)省下來,去祭盧家的祖先。后來兩個弟弟長大了,都給他們娶了媳婦。有時候媳婦偶然對婆婆有忤①逆的行為,盧女就不吃東西,并且自己責罰自己。久而久之,她的弟媳們也被她的至誠所感化,都很孝順婆婆了。
【注釋】①忤:wǔ,不順從。
古代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嫠清捐產
詩曰:嫠清上疏,捐資筑城,始皇嘉義,筑臺以旌。
秦朝時巴郡(今重慶市)有一個寡居的婦人,名字叫清,祖先得到一座出產丹砂的礦山,開采了好幾代,積蓄了許多家財。清雖然守了寡,可是很能夠守著這個祖業(yè),用金錢保護自己,沒人敢來欺負她。后來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巴蜀等地應當去做工的就有一萬人。清上書給到秦始皇那說,不用官家里的金錢,情愿把她的家財全部拿出來,建筑幾百里的邊城。這樣,百姓們不必離開家鄉(xiāng),就可以得到工錢,所以大家個個爭先效力。不到幾個月,那邊城已筑造得很堅固了。秦始皇為嘉獎她,就造了一座“懷清臺”,來表揚她的義氣。
【注釋】①嫠:lí,寡婦。
古代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苞母勖子
詩曰:趙苞之母,被劫鮮卑,遙謂其子,忠義母虧。
東漢趙苞是遼西(今遼寧西部及河北東部)太守,到任后去迎接他的母親到遼西來奉養(yǎng)。路過柳城(今遼寧朝陽)正逢鮮卑國入侵搶掠,把趙苞的母親搶去當作人質。趙苞大哭對母親說:“做兒子的本心,原想用些微薄的俸祿來奉養(yǎng)母親,哪知反給母親招了禍來呢?”趙苞的母親就遠遠對他說:“凡是一個人,各自有命,哪里可以顧全私家,以致有虧于忠義呢?難道你沒聽到王陵的母親對著漢朝使官用劍自殺來堅固兒子志氣的故事嗎?”趙苞就立刻進兵和鮮卑人交戰(zhàn)。鮮卑人大敗,趙苞的母親被鮮卑人殺死,趙苞痛哭母親,也吐血而死。
古代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義姑退兵
詩曰:魯義姑姊,遇軍走山,棄子抱侄,齊兵遂還。
春秋時期,齊國攻打魯國,在郊外遇到一個婦人,一只手攜著一個孩子,另一只手抱著一個孩子在跑,齊國的士兵就去追她。那個婦人就把手里抱著的小孩子丟掉了,帶著攜的孩子一同跑,士兵把那個婦人追到了,就問她:“你丟了手里抱著的孩子,卻帶著攜著的孩子一同逃走,這是什么緣故呢?”那個婦人就說:“剛才帶著走的,是我哥哥的兒子;拋棄了的`是我自己的兒子,我看著這個情勢,是不能兩存的,所以寧可把我自己的兒子丟了。”齊國的將官聽了,就說:“哥哥的兒子和自己的兒子,哪一個比較親些呢?”那個婦人說:“對于自己的兒子,是一種私愛,對于哥哥的兒子,是一種公義。拋棄了自己的兒子,雖然心里肉痛,可是從公義上說,還是這樣做是對的。”齊國的將官就把自己的軍隊約束住了,不再去攻打魯國,并且說:“魯國的一個女子,都如此深明大義,這般仁義的國家,哪里可以去攻打他們呢?”于是就帶了兵回去。那婦人丟掉的自己的兒子也得以保全。魯公得知了這件事,就送給婦人許多禮物,并且送她一個名號,叫“義姑姊”。
古代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包崔尺組
詩曰:崔氏早寡,義重如山,尺組為誓,送母復還。
宋朝時,包繶②的妻子崔氏,年紀很輕就守了寡,兒子又很小,她發(fā)誓守節(jié)不再嫁人。后來她的兒子又死了,崔氏的母親得知后從荊州趕來,要女兒改嫁,并且對女兒說:“丈夫死了,守著兒子,現在兒子也死了,你又去守哪一個呢”崔氏答說:“女兒之所以守著,并不是為了兒子,是為了公公和婆婆的緣故。現在公公死了,婆婆還活著,年紀又老了,我難道忍心丟了她去嗎?”母親聽了就生氣地說:“我既然來了,無論如何是不肯獨自一個人回去的。”崔氏說:“母親從很遠的地方來,當然從情理上說,也不能叫母親獨自回去的,但是我同母親到了荊州以后,倘若用了不義的手段來強迫我,那么我就一定死在一條繩子的下面了,請你把尸首送還包家吧!”于是就送母親回去,后來她母親看她的立志非常堅決,只好讓她回婆家了。
【注釋】①尺組:一條絲繩。②繶:yì。
古代美德小故事5
孔融讓梨、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jié),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疲乏:“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于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么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關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tài)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于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后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zhàn),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古代美德小故事6
【劉寬多恕】
劉寬示辱。僅以蒲鞭。失牛誤認。徒步歸焉。
【原文】
漢劉寬、溫仁多恕。有失牛者。就寬車認之。寬下駕步歸。有頃。失牛者得牛送還。謝曰。慚負長者。隨所刑罪。寬曰。物有相類。事容脫誤。幸勞見歸。何為謝之。州里服其不校。典歷三郡。吏民有過。但以蒲鞭示辱。
逯鄉(xiāng)侯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災異或見。引躬自責。見父老慰以農田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夫人欲試寬、令恚。使婢奉肉羹。污其朝衣。寬曰。羹爛汝手乎。人感德興。日有所化。余取其以恥德化人者。
【白話解釋】
東漢朝時候有個劉寬。他的為人溫和仁厚。又很寬恕。有個人遺失了一只牛。就把劉寬駕車的牛、認做了他的牛。劉寬就下了車。一步一步的走回到家里。過了一回兒。失牛的人、把自己的牛尋著了。就把劉寬的牛仍舊送回來、還給劉寬。并且謝著罪說道。我很慚愧。對不住你長者。隨你辦什么罪好了。劉寬說道。東西或者有相像的。事情或者有錯誤的.。既然你很辛苦地來送還了我。何必還要謝罪呢。那地方上的人。很佩服劉寬的不計較。后來劉寬歷任做了三郡的太守官。每逢下屬們和百姓們有了過失。只用了蒲草做的鞭兒打他們。表示一種羞辱。
古代美德小故事7
古代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鄭崔夜績
詩曰:崔氏知禮,誡子名揚,夜分猶績,媲美敬姜。
隋朝時,鄭善果的母親崔氏,她的兒子做了大官,襲了爵位,但她仍然親自紡紗織布,每天一直做到半夜里才睡。鄭善果見母親這樣辛苦,就對母親說:“兒子已經做了官,封了侯,所得的俸祿,也是很富足的,母親為什么要自己辛苦到這般田地呢?”崔氏聽了就說:“我從前以為你已經懂得天下的大道理,現在聽你講出這番話來,道理還是沒有明白,怎么可以去辦理國家的公事呢?你要曉得這些俸祿,是皇上回報你的上代丟掉了性命的功勞,照理說你把這些俸祿,應當先去分散給那親戚人家,表示是先人的恩惠,至于紡紗織布績麻等等,都是做婦人的份內應做的事,上自皇后、下至做官人的妻子和讀書人的妻子,都應該盡她應盡的責任,如果有懶惰的人,這就是驕逸的行為了。我雖然不懂得禮法,但怎可以自己破壞自己的名譽呢?”
古代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臧氏義保
詩曰:臧氏義保,護公子稱,以兒代死,魯國復興。
周朝時,有一個很有義氣的女仆臧氏,她是魯國公子稱的奶媽。那時候有個名叫伯御的人造反,殺掉了魯國的國君懿①公,篡奪了君位,差人四處尋找公子稱,要把公子稱殺掉。臧氏就叫自己的兒子穿了公子稱的衣服,睡在公子稱所睡的地方,于是伯御錯把臧氏的兒子殺掉了,臧氏抱了公子稱逃了出去。魯國里的大夫,知道公子稱在臧氏那里,就請周朝的天子殺了伯御,立公子稱,后來成為魯國里的孝公,魯國人很敬重臧氏的.義氣,就叫她“義保”。
【注釋】①懿:yì,美,好,(多指德、行)。
古代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杜后禮法
詩曰:杜后治家,夙有禮法,教子君難,得綿宋業(yè)。
宋太祖趙匡胤①的母親杜氏治家嚴謹,并且很有禮法。宋太祖是她的五個兒子中的二兒子。后來太祖做了皇帝,尊了杜氏做皇太后,太祖就在宮殿里拜母親,臣子們跟著道喜,可是這位杜太后卻變了臉色,心上并不覺得歡喜,左右的人就問她:“我們聽說做母親的因為兒子顯貴而顯貴。現在你的兒子做了皇帝,真是富貴極了,為什么你的心里還感覺著不快樂呢?”杜太后說:“我聽古話說,做皇帝是不容易的事,因為皇帝的位置居在萬民之上,若是他把國家治理得不錯,那么這個位置,當然是很尊貴的;若是沒有做好,失了駕馭的方法,那么就是要想做一個平民小百姓,也是辦不到的,這就是我所以憂愁的原因。”宋太祖恭恭敬敬地接受了母親的教誨。
【注釋】①胤:yìn。不飲酒酒是狂藥,飲必亂性,醉則反常,越禮犯分。
最好勿吃,免致大喝,聰明智慧,常保清白。
古代傳統(tǒng)美德的小故事:禮圭尊祭
詩曰:禮圭尊祭,率教嚴恭,亂中宗表,見必侍從。
漢朝時,陳省的妻子姓楊,名叫禮圭,她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娶了張度遼的女兒惠英做妻子,小兒子娶了荀家的女兒。禮圭的兩個兒媳婦娘家都非常的顯貴,從嫁的丫環(huán)有七八個,陪嫁的財物也很多。可是楊禮圭不管她們的娘家怎樣有錢,仍然用她婆婆從前遺傳下來的家教教導兩個媳婦,自己親自做著家務。兩個媳婦見婆婆這樣的品行,于是也接受了家訓。楊禮圭有個從堂侄孫,侍奉尊長有些怠慢,楊禮圭覺得他這種行為很不合禮法,于是就和他斷絕了來往,從堂侄孫因此感到慚愧,并悔過自新。后來時局混亂,楊禮圭的一家也經常奔逃在路上,遷徙不定,有宗族或表親想要去見她,楊禮圭一定自己先很認真地整飭一番,身后跟隨著兒子、孫兒和丫頭們,然后才肯見面,她說:“這是我已去世婆婆的家法啊!”每逢四時八節(jié)祭祀祖先,一定很虔誠地用家里最好的供品。她又說:“我們要曉得祭祀是在禮法里面最尊重的啊!”楊禮圭去世的時候,年紀八十九歲了。
【古代美德小故事】相關文章:
古代愛情小故事06-22
古代廉潔小故事05-30
古代凄美愛情小故事08-06
中國古代小故事06-30
古代愛情小故事錦集【2篇】06-22
民間古代故事06-02
古代經典故事06-30
古代英雄故事08-30
關于美德的故事06-01
古代愛情故事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