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襪子》李白鑒賞
《結襪子》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篇。全詩體現出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呢?下面一起來欣賞下!
結襪子
燕南壯士吳門豪,筑中置鉛魚隱刀。
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毛。
【注釋】
⑴結襪子:樂府舊題。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四列于《雜曲歌辭》。
⑵燕南壯士:指戰國時燕國俠士高漸離。吳門豪:指春秋時吳國俠士專諸。
⑶筑:為古代一種打擊樂器。筑中置鉛:指高漸離在筑中暗藏鉛塊伏擊秦始皇。《史記·刺客列傳》載:“秦皇帝惜其(高漸離)善擊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擊筑,未嘗不稱善。稍益近之,高漸離乃以鉛置筑中,復進得近,舉筑撲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魚隱刀:指專諸將匕首暗藏在魚腹中刺殺吳王僚。《史記·刺客列傳》載:“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殺吳王僚,乃曰:‘彼光將有內志,未可說以外事。’乃進專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請王僚。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門戶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夾立侍,皆持長鈹。酒既酣,公子光詳為足疾,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殺專諸,王人擾亂。”隱:一作“藏”。
⑷太山一擲輕鴻毛:太山,即泰山。此句謂為知己不惜舍命相報也。太山,喻性命也。司馬遷《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此用其意。
【白話譯文】
燕南的壯士高漸離和吳國的豪俠專諸,一個用灌了鉛的筑去搏擊秦始皇,一個用魚腹中的刀去刺殺吳王僚。他們都是為報君恩以命相許,視擲泰山之重如鴻毛之輕。
【賞析】
《結襪子》在古樂府中屬《雜曲歌辭》。李白此詩是借古題詠歷史人物高漸離刺殺秦始皇、專諸刺殺吳王僚之事。
此詩起句“燕南壯士”,指高漸離;“吳門豪”指專諸。這里突出了他們最感人的精神力量:他們是壯士,他們有豪情。這兩個詞語的搭配,正好使專諸和高漸離的生命重新閃耀著奇異的光彩。這里“燕南”和“吳門”兩個方位詞也用得恰到好處。專諸刺殺吳王僚在吳王宮中,所以稱“吳門”;而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士皆瞋目,怒發沖冠,則發生在易水送別之時,易水在燕之南界,因此稱“燕南”。這兩個看似不經意的詞語,在廣闊的背景上使壯志豪情籠罩四野,使他們的英聲俠氣無處不存,無處不在。第二句,為第一句作必要的補充與說明。他們兩人的壯志豪情正是通過這兩件驚天動地富于傳奇色彩的大事而被歷史所確認。這兩句詩各以對稱排比的結構相連接,重新喚起讀者對這兩位俠士的向往與崇敬。第三句,是全詩的主旨,是詩人要著重表達的一種信念,一個原則。詩人指出高漸離、專諸之所以置個人生死于不顧,以命相許是為了實踐“士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條。因此,這里的“恩”,不是“恩惠”,不是珍寶珠玉、車騎美女等物質的賜予,而是一種超越功利計較的“知遇之恩”,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理解和人格的尊重。這里的“許”,也不單是“報答”,更不是人身依附,而是一種自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人格力量的自我完成。詩的最后化用太史公司馬遷《報任安書》的話“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來表明自己的生死觀,指出生命應該像“泰山”那樣重,而不能像“鴻毛”那樣輕。
這首詩,可以看作是李白讀《刺客列傳》后所作的詠史詩;也可以看作是李白頓悟生命價值即興抒發的豪情。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此詩創作于盛唐時期,當時社會風氣崇尚俠義,文人多有 “重義輕利”“知恩圖報” 的價值追求,李白本身亦深受游俠文化影響,常以詩歌抒發俠義情懷。
典故溯源:詩中隱含兩個著名俠義典故 ——
“燕南壯士” 指戰國時荊軻,他為燕太子丹刺秦,臨行前在易水悲歌,以 “壯士” 之名留傳后世;
“吳門豪” 指春秋時專諸,他受公子光(吳王闔閭)所托,將匕首藏于魚腹(“魚隱刀”),刺殺吳王僚,成就公子光霸業。
李白借兩位刺客的典故,提煉 “重恩義、輕生死” 的俠義精神,并非直接敘事,而是以典故為載體傳遞思想。
字詞釋義與詩句解讀
重點字詞
燕南:指燕國南部(今河北一帶),荊軻的故鄉,代指荊軻;
吳門:指吳地(今江蘇蘇州一帶),專諸的故鄉,代指專諸;
筑中置鉛:“筑” 是古代一種弦樂器,荊軻好友高漸離曾以筑為樂器,暗藏鉛塊刺殺秦始皇(補充典故,與荊軻事相呼應),此處以 “筑中置鉛” 泛指刺客藏器行刺的謀略;
魚隱刀:即 “魚腸劍” 的典故,專諸將匕首藏于魚腹,故稱 “魚隱刀”;
太山一擲輕鴻毛:“太山”(泰山)象征厚重的生命與責任,“鴻毛” 象征輕微之物,此句意為為報答恩情,可將生命像擲泰山一樣看得比鴻毛還輕,極言俠義者的決絕與豪邁。
詩句解讀
前兩句 “燕南壯士吳門豪,筑中置鉛魚隱刀”:以并列句式,并舉荊軻、專諸兩位俠義之士,點出他們的身份(“壯士”“豪”)與行刺方式(“筑中置鉛”“魚隱刀”),簡潔勾勒出俠義者的英勇形象,不鋪陳細節,僅用典故符號引發讀者聯想。
后兩句 “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毛”:跳出具體典故,升華主題 —— 俠義者的核心精神并非 “刺殺”,而是 “知恩圖報”:因感念君主(或知己)的深厚恩情,甘愿以生命相許,將世人眼中重如泰山的生死,看得比鴻毛還輕。這兩句是全詩的靈魂,體現李白對 “義” 的極致推崇。
思想情感與文化內涵
個人情懷: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業,卻屢遭挫折,常借 “俠義” 題材抒發內心的理想主義 —— 他推崇的 “義”,不僅是刺客對君主的 “恩義”,更是文人對理想、對知己的堅守,暗含自己 “士為知己者死” 的人生態度。
文化價值:此詩濃縮了中國傳統 “俠義文化” 的核心:
重恩義:強調 “受人之恩,必當厚報”,是儒家 “仁” 與墨家 “兼愛” 思想的延伸;
輕生死:并非輕視生命本身,而是在 “義” 與 “生” 的抉擇中,將 “義” 置于更高位置,體現中國人對精神價值的追求;
影響后世:后世文人(如辛棄疾、陸游)常借鑒此詩的 “重義” 主題,在作品中抒發愛國情懷與理想抱負,成為中國文學中 “俠義精神” 的經典表達。
藝術特色
用典精妙:全詩僅四句,卻融入兩個核心典故,且不直接解釋,讓典故自然成為情感載體,既簡潔凝練,又富有文化深度,體現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的詩風。
對比強烈:“太山” 與 “鴻毛” 的對比,將 “重義輕死” 的態度具象化,夸張卻不失真摯,極具感染力,讓讀者直觀感受到俠義精神的豪邁與悲壯。
句式明快:采用七言絕句的體裁,節奏明快,前兩句敘事(典故),后兩句議論(抒情),結構清晰,朗朗上口,便于情感的傳遞與記憶。
易錯考點提示
典故混淆:注意 “筑中置鉛” 對應的是高漸離,“魚隱刀” 對應的是專諸,不可與荊軻的 “易水送別” 典故混淆(荊軻刺秦未用 “筑” 或 “魚刀”,需區分不同刺客的行刺方式)。
情感理解:詩中并非歌頌 “刺殺” 行為本身,而是贊揚 “知恩圖報、重義輕利” 的精神,需避免將主題誤解為 “暴力俠義”。
名句記憶:“太山一擲輕鴻毛” 是千古名句,常與司馬遷《報任安書》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對比考查,需注意兩者對 “生死價值” 的不同側重(李白側重 “為義而死”,司馬遷側重 “死的意義”)。
【《結襪子》李白鑒賞】相關文章:
李白《結襪子》鑒賞11-14
李白《結襪子》鑒賞06-26
《結襪子》李白唐詩鑒賞07-09
李白《結襪子》譯文及鑒賞答案06-09
李白結襪子賞析07-08
李白《結襪子》全詩賞析09-27
李白《結襪子》古詩加賞析09-03
結襪子_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9-07
李白的結客少年場行的詩詞鑒賞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