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50字(精選10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5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50字 1
剛剛拿到這本書時,我便被書名所吸引了——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對于初為人師的我覺得班主任不僅讓我毫無滋味,而且五味翻陣。然而讀了這本書后,我感受到了,一位睿智的老師,以細膩、包容的情懷,將班主任的常規工作做得有條不紊。書中字里行間流淌著教育的回甘之味,教育的有滋有味。
首先,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年輕的班主任鄭英老師。鄭英卻在班級管理上做得風聲水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連續7年擔任了兩個班的班主任。她先后成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并也成為了自己所教學科的權威刊物《中學政治教學參考》的封面人物。
鄭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過她的書,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細微處用心。”正如鄭老師所說。優秀教師第一條是“記住學生的名字”。每個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個故事,因為它寄托著父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鄭英老師將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連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頓時有了生明,更顯示出在集體中的價值,增添了同學間的親密感。鄭老師還提出我們可以在記住孩子的名字時可為孩子取昵稱,在課間談話時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帶進課堂。這是老師走進了學生心靈的第一步,是溝通師生情感的紐帶,是教師贏在起跑線上邁出的堅實一步。多么細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師啊!極其簡單的細心,卻有著不簡單的內涵,從中透射出人文關懷。
不僅要學會在細微處用心,鼓勵孩子、欣賞孩子,而且在必要時要學會懲戒學生,當然善用、慎用這把雙刃劍。鄭英老師書中提到懲戒的規則需要明確,“丑話”說在前,給學生一個“可視”的標準,從而注意自己的言行,降低犯錯誤的幾率。同時懲戒也需要留有空間,給學生自選性的懲戒方式。這有利于學生靈活機動地選擇自身能夠的方式承認并改正錯誤,而且能盡量地確保學生一旦犯錯,就早有思想準備,起不到懲戒的效果。在實際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效仿這種做法,學生在出現錯誤,進行懲戒的時候,這種可選性的方式的確讓孩子更樂于去接受,同時也竭力維護規則的權威。
班主任開展班級常規工作時,經常翻翻這本書,大有益助。書中收錄了諸多班主任的管理妙招,的確是“一線班主任的寶典”。將適于自己班級的方法帶到實際工作中去,會讓人不知不覺地發現做班主任確實是有滋有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50字 2
參加了培訓后,深深折服于鄭英老師的教學態度,我想要更深入的了解她管理班級的一些方式方法,也是經驗尚淺的我迫切在工作中成長的需要,我買了鄭英老師出版的這本《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完這本書,一些班級管理借鑒來用,確實效果是不錯的。
首先,講的是學生名字的藝術,她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讓學生感到老師對自己的重視。以前,我教的班級很多,除了自己做班主任的班級會記住學生名字,其他班級,教了一年下來,能叫出名字的也就只有5、6個,想讓學生回答問題就只能點座號,有時想要叫某個同學,但是名字記不住也只能作罷。看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名字的重要性,最起碼,我現在學會了記住學生的'名字,也許一開始比較費力,但是記住學生名字的效果還是顯而易見的,我能隨心所欲的叫出學生的名字,學生也能從課堂中感覺老師對他的尊重,上課也會更給力。
關于校規班規方面,學生偶爾會犯錯,遲到、不交作業、不搞衛生等小問題會經常出現,以前我總是罵他們或叫他們家長來教育,很多時候他們也只是害怕我而攝于我的威嚴。現在,我會讓學生選擇措施來“懲罰”,也就是書中所介紹的“自助餐”,讓學生選擇,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所選擇,也不會讓學生覺得自尊心受挫。記得有個這樣的故事:有兩個買茶葉蛋的,其中一個會問進來的客人,“你要茶葉蛋嗎?”客人總是回答“不要”。而另一個生意卻很不錯,他問的第一句話是“請問你要一個茶葉蛋還是兩個”,這樣給客人形成一個概念就是在一個和兩個之間做出選擇,那他賣出去的茶葉蛋就比第一個人要多。其實,我們設計合理的套餐讓學生選擇也是如此,學生也會形成一個這樣的概念,他必須選擇一個來彌補自己犯的錯,而不是想要逃避。
書中還介紹很多值得我去借鑒的做法,我們不能全部照搬,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但是從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一些自己沒想到過的新的有效的方法。同時,也提高自己的班級管理水平。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50字 3
最初吸引我的是這個名字——《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篇。我帶著十分的興趣,讀完全書,不禁感嘆這是一位小細致、大智慧的班主任。
鄭英老師在班級管理上做得風聲水起,1978年出生的她曾連續七年擔任了兩個班的班主任。她先后成為了《班主任》和《班主任之友》的封面人物。
鄭英是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上做得有滋味的'呢?透過她的書,就可以找到答案。"在細微處用心。"正如鄭老師所說。優秀教師第一條是"記住學生的名字".每個孩子的名字就是一首歌,一段情,一個故事,因為它寄托著父母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鄭英老師將班中的孩子的名字串連成文,使孩子的名字頓時有了生明,更顯示出在集體中的價值,增添了同學間的親密感。鄭老師還提出我們可以在記住孩子的名字時為孩子取昵稱,在課間談話時都能用到,甚至可以帶進課堂。這是老師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走進了學生心靈的第一步,是溝通師生情感的紐帶,是教師贏在起跑線上邁出的堅實一步。多么細心而又有智慧的老師啊!極其簡單的細心,卻有著不簡單的內涵,從中透射出人文關懷。
鄭英老師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很少用指責、訓斥、也很少嘮嘮叨叨、不著邊際。更多的時候她用簡短富有寓意的小故事或者小案例來打動孩子們,留給孩子們的是思考和沉靜,更是收獲感悟。
在細微處用心,著眼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她將班主任工作變得生活化,生活是順其自然,充滿著神奇的。她講到,用你對生活的態度去對待你的學生,你會發現另一片場景。學生也許會不盡人意,就像生活,但你努力多少,就會回報多少。
我們也許要的不是回報,但那種酸甜苦辣之后滿滿成長的喜悅,這將是一種過程中最幸福的事。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50字 4
翻開《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仿佛推開了一扇通往溫暖教育世界的門。書中沒有枯燥的理論說教,而是滿紙鮮活的教育故事,字里行間都藏著班主任對學生的愛與智慧,讓我真切感受到:原來班主任工作不是日復一日的瑣碎重復,而是能充滿詩意與滋味的幸福旅程。
書中那位班主任處理 “調皮學生” 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面對上課總愛搗亂的小宇,她沒有批評指責,而是發現了小宇擅長畫畫的閃光點,讓他負責班級黑板報的繪畫工作。從最初的敷衍了事,到后來主動構思版面、熬夜修改畫稿,小宇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歸屬感,不僅上課認真了,還成了班級里的 “藝術小達人”。這讓我明白,“有滋味” 的班主任工作,是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獨特之處,用包容與信任代替說教,讓教育像春雨般 “潤物細無聲”。就像書中所說:“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班主任要做的,是找到適合他們的土壤與陽光。”
書中還有很多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班主任會在學生生日時,手寫一張帶著溫度的賀卡;會在下雨天,把自己的傘遞給沒帶雨具的學生;會在班會課上,和學生一起煮餃子、聊心事。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卻讓班級變成了溫暖的. “家”。原來 “有滋味” 的教育,就藏在這些煙火氣的細節里 —— 不是追求轟轟烈烈的成績,而是用真心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成長中感受到被愛、被重視。合上書頁,我不禁想起自己身邊的班主任們,他們何嘗不是這樣:清晨在校門口迎接學生,深夜還在批改作業、回復家長消息,用平凡的堅守,讓班主任工作充滿了幸福的滋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不僅是一本教育書籍,更是一份溫暖的教育指南。它讓我懂得,班主任工作的 “滋味”,是學生進步時的欣慰,是與學生相處的溫馨,是見證他們成長的幸福。這份滋味,需要用愛去釀造,用智慧去調和,更需要用真心去品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50字 5
讀完《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我心中滿是觸動與思考。以往總覺得班主任工作是 “苦差事”—— 要管紀律、批作業、處理矛盾,忙得腳不沾地。但這本書卻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告訴我:只要換一種心態、換一種方法,班主任工作也能充滿甜滋滋的幸福滋味。
書中讓我最受啟發的,是班主任對 “教育細節” 的重視。有位班主任發現班級里的圖書角總是亂糟糟的,沒有學生愿意整理。她沒有直接批評大家,而是在圖書角放了一個 “愛心整理盒”,里面裝著可愛的書簽和小貼紙,誰整理了圖書角,就能拿走一份小禮物。沒想到這個小小的舉動,讓圖書角從此變得整整齊齊,甚至有學生主動給圖書貼上分類標簽、寫下讀書心得。這個故事讓我明白,“有滋味” 的班主任工作,不是靠 “命令”,而是靠 “巧思”—— 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引導他們,讓規則變成自愿的行動,讓教育變成快樂的體驗。就像書中說的:“教育不是硬邦邦的要求,而是軟綿綿的吸引。”
書中還有一個情節讓我眼眶發熱:一位班主任得知學生小敏因為家庭困難,冬天沒有厚外套,便悄悄買了一件羽絨服,卻說是 “學校的愛心捐贈”。后來小敏長大后,特意回來看望老師,說:“當年我就知道那件衣服是您買的,您的好意,我記了一輩子。” 原來 “有滋味” 的`教育,是懂得呵護學生的自尊心,用含蓄的愛溫暖他們的心靈。這種愛不是轟轟烈烈的付出,而是小心翼翼的守護,像冬日里的暖陽,不灼人卻足夠溫暖。
讀完這本書,我對班主任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它的 “滋味”,藏在與學生相處的每一個瞬間里 —— 是課堂上的相視一笑,是課后的貼心交談,是學生畢業時那句 “老師,謝謝您”。這份滋味,沒有標準答案,卻需要用真心去感受、用熱情去創造。《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就像一盞燈,照亮了教育的初心,也讓我相信:只要帶著愛與智慧,班主任工作一定能釀成最香甜的滋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50字 6
翻開《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本以為會是一本滿是理論的 “工作手冊”,卻沒想到字里行間滿是教育的溫度與巧思。作者用一個個真實的班級故事,將班主任工作從 “瑣碎的事務” 變成 “有滋有味的修行”,讓我讀懂:原來好的教育,藏在那些用心經營的細節里。
書中最打動我的,是作者對 “教育細節” 的珍視。她會在學生生日當天,手寫一張帶著溫度的賀卡,卡片上不僅有祝福,還有 “老師記得你上次主動幫同學修桌椅的樣子” 這樣專屬的細節;她會在班級角落設一個 “悄悄話信箱”,認真回復每一封帶著困惑的小字條,用溫柔的文字化解孩子心中的小煩惱。這讓我想起曾遇到的班主任 —— 她總記得我怕黑的小毛病,每次晚自習后都會陪我走到校門口,路燈下她的影子與我重疊,那句 “別怕,有老師在” 至今溫暖著我。原來班主任的 “滋味”,就藏在這些 “記得” 里:記得學生的小習慣,留意他們的小情緒,用細節讓教育有了 “人情味”。
書中還讓我看到,班主任的 “滋味”,也藏在與學生的 “互動巧思” 中。作者從不把 “管理” 掛在嘴邊,而是用 “班級小任務” 讓每個孩子找到價值:讓愛畫畫的學生設計班級黑板報,讓細心的學生負責 “圖書角管理員”,讓內向的學生擔任 “情緒小管家”。她還會組織 “班級生日會”“錯題分享會”,把 “批評” 變成 “成長的對話”—— 有學生考試作弊,她沒有當眾批評,而是帶他到教室外,輕聲說:“老師知道你想考好,但誠實比分數更重要,我們一起找進步的方法好不好?” 這樣的教育,沒有冰冷的規則,只有溫暖的引導。這讓我明白,班主任的工作不是 “管教”,而是 “喚醒”:用巧妙的互動,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班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讓成長變成一件心甘情愿的事。
合上書頁,我更深刻地理解了 “有滋味” 的真正含義 —— 它不是轟轟烈烈的.成就,而是學生畢業多年后,還會記得班主任賀卡上的字跡;是看到曾經調皮的孩子,長成有擔當的少年;是在瑣碎的工作里,始終保持對教育的熱愛。這本書像一盞燈,照亮了班主任工作的 “另一種可能”:不必抱怨事務繁雜,只需用心對待每一個細節;不必焦慮教育的難題,只需用愛搭建與學生的橋梁。
往后再想起班主任這個角色,我不再只看到 “忙碌”,更能品味到那份獨有的 “滋味”—— 那是與學生同行的溫暖,是見證成長的喜悅,是用真心換真心的幸福。而這份 “滋味”,也會成為每個教育者心中最珍貴的寶藏。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50字 7
翻開《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本以為會是一本滿是理論的 “工作手冊”,卻沒想到字里行間滿是教育的溫度與巧思。作者用一個個真實的班級故事,將班主任工作從 “瑣碎的事務” 變成 “有滋有味的修行”,讓我讀懂:原來好的教育,藏在那些用心經營的細節里。
書中最打動我的,是作者對 “教育細節” 的珍視。她會在學生生日當天,手寫一張帶著溫度的賀卡,卡片上不僅有祝福,還有 “老師記得你上次主動幫同學修桌椅的樣子” 這樣專屬的細節;她會在班級角落設一個 “悄悄話信箱”,認真回復每一封帶著困惑的小字條,用溫柔的文字化解孩子心中的小煩惱。這讓我想起曾遇到的班主任 —— 她總記得我怕黑的小毛病,每次晚自習后都會陪我走到校門口,路燈下她的.影子與我重疊,那句 “別怕,有老師在” 至今溫暖著我。原來班主任的 “滋味”,就藏在這些 “記得” 里:記得學生的小習慣,留意他們的小情緒,用細節讓教育有了 “人情味”。
書中還讓我看到,班主任的 “滋味”,也藏在與學生的 “互動巧思” 中。作者從不把 “管理” 掛在嘴邊,而是用 “班級小任務” 讓每個孩子找到價值:讓愛畫畫的學生設計班級黑板報,讓細心的學生負責 “圖書角管理員”,讓內向的學生擔任 “情緒小管家”。她還會組織 “班級生日會”“錯題分享會”,把 “批評” 變成 “成長的對話”—— 有學生考試作弊,她沒有當眾批評,而是帶他到教室外,輕聲說:“老師知道你想考好,但誠實比分數更重要,我們一起找進步的方法好不好?” 這樣的教育,沒有冰冷的規則,只有溫暖的引導。這讓我明白,班主任的工作不是 “管教”,而是 “喚醒”:用巧妙的互動,讓每個孩子都能在班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讓成長變成一件心甘情愿的事。
合上書頁,我更深刻地理解了 “有滋味” 的真正含義 —— 它不是轟轟烈烈的成就,而是學生畢業多年后,還會記得班主任賀卡上的字跡;是看到曾經調皮的孩子,長成有擔當的少年;是在瑣碎的工作里,始終保持對教育的熱愛。這本書像一盞燈,照亮了班主任工作的 “另一種可能”:不必抱怨事務繁雜,只需用心對待每一個細節;不必焦慮教育的難題,只需用愛搭建與學生的橋梁。
往后再想起班主任這個角色,我不再只看到 “忙碌”,更能品味到那份獨有的 “滋味”—— 那是與學生同行的溫暖,是見證成長的喜悅,是用真心換真心的幸福。而這份 “滋味”,也會成為每個教育者心中最珍貴的寶藏。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50字 8
初讀《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便被書中鮮活的教育故事深深吸引。以往總覺得班主任工作是 “圍著瑣事轉”,既要管紀律又要抓成績,疲憊中難尋樂趣。但這本書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班主任工作的新認知 —— 原來只要找對方法,瑣碎的日常也能釀出獨特的 “教育滋味”。
書中有個情節讓我反復品讀:面對班級里 “沉默寡言” 的小哲,班主任沒有急于讓他融入集體,而是發現他喜歡觀察昆蟲,便特意在教室角落設立 “自然觀察角”,邀請小哲擔任 “管理員”。小哲每天精心記錄昆蟲的生長變化,還主動和同學分享觀察發現,慢慢變得開朗起來。這個故事讓我恍然大悟,教育不是 “一刀切” 的改造,而是 “因材施教” 的引導。以往我面對內向學生,總想著 “逼” 他們開口,卻忽略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 “閃光點”。班主任要做的,不是用統一標準要求學生,而是像書中老師那樣,用敏銳的.眼光發現他們的興趣點,搭建適合他們的成長平臺。
書中還提到一位班主任的 “班級日志” 做法,讓我深受啟發。她沒有讓日志成為 “批評記錄冊”,而是鼓勵學生寫下當天的 “小美好”—— 可能是同學幫自己撿了文具,也可能是老師課后耐心講題。每周班會,大家一起翻閱日志,分享彼此眼中的溫暖。久而久之,班級氛圍變得格外融洽,矛盾也少了很多。這讓我反思自己的班級管理:以往我總盯著學生的 “問題”,卻很少引導他們發現身邊的善意。其實,教育的 “滋味” 藏在這些正向引導里,用欣賞代替批評,用溫暖化解矛盾,才能讓班級成為有愛的 “大家庭”。
合上書,我不禁想起自己班上的小事:之前為了讓學生遵守紀律,我制定了很多 “條條框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如今受書中方法啟發,我在班級設立 “紀律小標兵” 評選,讓學生自主管理;針對學生作業拖拉的問題,設計 “作業闖關游戲”,用積分兌換小獎勵。慢慢的,班級紀律變好了,學生寫作業的積極性也高了。原來,班主任工作的 “滋味”,不是來自成績的提升,而是來自用對方法后,看到學生一點點進步的欣慰。這本書讓我明白,教育有法,只要用心探索,平凡的班主任工作也能充滿 “甜滋滋” 的幸福。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50字 9
讀完《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心中最強烈的感受是:書中班主任工作的 “滋味”,本質上是教育的 “溫度”。那些看似平常的教育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藏著對學生最真摯的關愛,像一杯溫水,平淡卻暖心。
書中有個細節讓我眼眶發熱:一位班主任發現學生小宇每天早餐只吃饅頭,便悄悄在辦公桌抽屜里備著牛奶和雞蛋,借口 “學校早餐多出來的”,讓小宇每天來辦公室 “幫忙拿”。直到小宇畢業,才在給老師的信里寫道:“老師,我知道那些牛奶雞蛋是您特意為我準備的,謝謝您讓我不用假裝接受幫助。” 這份 “小心翼翼的愛”,讓我深受觸動。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施舍,而是平等尊重的守護。很多時候,學生需要的不是 “轟轟烈烈的幫助”,而是被小心翼翼呵護的自尊心。書中的班主任沒有用 “同情” 的眼光看待小宇,而是用含蓄的方式傳遞溫暖,這份細膩的關愛,正是教育最動人的 “滋味”。
還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班級里轉來一位插班生,因為口音問題總被同學嘲笑,變得越來越自卑。班主任沒有批評嘲笑他人的學生,而是在班會課上組織 “方言小課堂”,讓每個學生用家鄉話分享故事。當插班生用家鄉話講完奶奶的故事后,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從此,再也沒有同學嘲笑他的口音,他也慢慢融入了集體。這個故事讓我明白,教育的 “溫度”,在于尊重差異、包容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 “與眾不同”,可能是口音,可能是習慣,也可能是性格。班主任要做的,不是讓學生 “變得一樣”,而是引導他們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讓班級成為包容的 “港灣”。
回想自己的教育經歷,曾有學生因為畫畫不好被同學調侃,我當時只是簡單批評了調侃的學生,卻沒意識到要保護那個學生的自尊心。如今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真正有 “滋味” 的`教育,是用溫暖的方式化解尷尬,用包容的態度守護學生的心靈。這本書像一面鏡子,讓我看到自己教育中的不足,也讓我懂得:班主任工作的 “滋味”,不是來自成績的輝煌,而是來自用溫度溫暖學生的成長,用關愛照亮他們前行的路。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50字 10
作為一名新晉班主任,《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像一位 “引路人”,讓我在迷茫的工作初期,找到了方向,也讓我對 “班主任” 這個角色有了全新的理解 —— 做有 “滋味” 的班主任,關鍵在于守好教育的初心,用愛與責任陪伴學生成長。
書中有位班主任的 “堅持” 讓我深受感動:她堅持每天早到教室十分鐘,和學生一起打掃衛生、聊家常;堅持每周給學生寫 “小紙條”,肯定他們的進步,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堅持每學期和每位家長深度溝通一次,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共同制定教育計劃。她說:“班主任的工作沒有捷徑,就是把每件小事做好,把每個學生放在心上。” 這句話讓我羞愧不已。剛當班主任時,我總想著 “快速出成績”,把更多精力放在抓紀律、改作業上,卻忽略了和學生的情感交流。有次學生因為家里有事情緒低落,我卻沒能及時發現,直到家長聯系我,才知道學生的困境。如今讀完這本書,我開始學著像書中老師那樣,放慢腳步,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每天早到十分鐘,和學生聊聊早餐吃了什么;每周寫幾張 “鼓勵小紙條”,貼在學生的作業本上;遇到學生有心事,主動找他們談心。慢慢的`,我發現學生愿意和我分享心里話了,班級氛圍也越來越融洽。
書中還有一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班主任不是‘管理者’,而是‘陪伴者’。” 以往我總把自己當成 “管理者”,用規則約束學生,卻忘了教育的本質是陪伴。書中有位班主任,在學生運動會失利時,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和他們一起坐在操場上,分享自己上學時失利的經歷,鼓勵他們 “失敗不可怕,重要的是一起努力過”。后來,那個班級在下次運動會上團結一心,取得了好成績。這個故事讓我明白,班主任的 “滋味”,藏在陪伴的細節里:是學生成功時的歡呼,是他們失敗時的安慰,是他們迷茫時的指引。作為班主任,我們不需要做 “高高在上的老師”,而是要做學生成長路上的 “同行者”,和他們一起面對困難,一起分享喜悅。
如今,我開始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不再一味強調規則,而是和學生一起制定班級公約;不再只關注成績,而是鼓勵學生發展興趣愛好;不再獨自承擔班級事務,而是引導學生自主管理。慢慢的,我發現班主任工作變得 “有滋味” 了 —— 看到學生因為我的鼓勵重拾信心,我會感到欣慰;聽到學生說 “老師,我喜歡你”,我會感到幸福;見證他們一點點成長,我會感到自豪。這本書讓我懂得,做有 “滋味” 的班主任,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只需要守好教育的初心,把每個學生放在心上,用愛與責任,讓平凡的工作綻放出獨特的 “滋味”。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750字】相關文章:
讀《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心得08-02
班主任可以做得這么有滋味讀后感12-22
我們可以選擇做得更好05-04
古詩可以這么讀08-15
為了世界的美好我們可以做得更多散文09-15
我可以做得更好個人簡歷封面06-16
散文 原來快樂也可以這么簡單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