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通用12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 1
《博士的方程式》是一部集溫馨,友愛,哲思于一體的描述“愛情”的電影。
往往我們對愛情的理解是它狹義的方面,但愛情還有另一個定義是:人與人之間的強烈的依戀、親近、向往,以及無私專一并且無所不盡其心的情感。這里的“愛情”指的是廣泛意義上的“愛情”,包括家人之間的愛情,朋友之間的愛情。而影片中主角們的微妙關系就是一種自然而生的廣義“愛情”,營造了溫馨,淳樸,純美的畫面。
影片中的男主角是一位17年前因車禍而導致大腦損傷的數學博士,但幸存的他對新事物只能維持80分鐘的記憶。他的記憶永遠只停留在17年前車禍發生之前,所以他經常以為他還是17年前的年輕的他,即使有時候他知道了這個痛苦的事實,但他痛苦的時間也只有80分鐘,因為,80分鐘以后,他就會把這段80分鐘的短暫的記憶忘掉。這對于一位曾前途無量的數學博士來說,是一種不幸,也是一種幸運。
不幸的是,數學博士只能維持80分鐘的記憶,對于他研究數學理論存在很大的阻礙,一個數學理論的證明或推導,是需要長時間的潛心研究的?墒,記憶的局限并沒有撲滅他熱愛數學的真摯之情,數學像是他心愛之物,他們形影不離。他習慣于用數字來形容一件事物的聯系,例如,220與284是奇妙的親和數,各自全部的約數和等于對方,它們并非僅有數學上的意義,而且跨進了他的生活,他用220與284來描述了一種朋友之間親密的關系,就像他與受雇傭照顧他的女主角的關系一樣,朋友般的親近與理解。
我一直相信,數學,在某種意義來說,它并等于各種各樣的符號的推導,它是有其生命的,一旦找到了了解它的知音,它就會展現出無窮的魅力。數學,里面隱含的生命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可以說是微妙和有趣。著名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過他對數字的獨特的理解:“1”表示理性,因為它是萬物不變的本原;“2”表示意見,因為它包含了對立與否定;“4”和“9”是正義與公平,因為它是相等的數對相等的數,即2×2=4或3×3=9;“7”是死亡,因為它既無因數,又非倍數。
也許,在行外人看來,這些是很難理解,甚至會覺得莫名其妙,生搬硬套,我曾經也有過同樣的感受,但是自從接觸了數學,讓它走入我的生命以后,我對數學的理解就有了本質上的改變。作為一個信仰者,我不會承認數學是一門工具之說,因為數學在我心中,它不是一種工具,而是一種偉大的信仰。特別是當我看到《博士愛情方程式》這部電影時,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博士和新管家第一次見面的對話:“你穿的鞋尺碼是多少?”“24號!薄班,多尊貴的.數字啊,是4的階乘”?赡苄鹿芗視X得這個博士很奇怪,疑惑著什么是階乘。但是細細一想,博士的世界里雖然飄滿著這些讓人覺得“不可理解”的數學概念,但是他的世界和我們是一樣的,他在表達著他對管家的歡迎與尊重。
階乘在這里就像是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一樣,平常我們會和新認識的朋友握手,以表示歡迎。在古代,主人可能還會為客人賦詩一首。博士他只不過是換了一種他最熟悉的方式表達他內心最真摯的情感而已。我能感受到這份質樸的情感。
博士說:每個數字都有獨特的吸引力,1、3、5、7是質數,自然簡單又特立獨行。我想,就像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數字,我們生于自然,因經歷不同而人生的色彩不同,有的人可能是奇數,孤獨而勇敢,有的可能是偶數,偶數乘以或加上偶數還是偶數,與偶數彼此相連,作伴一生。
學習了高等數學已經有一年多的我,逐漸明白了一些數學的哲學意義,盡管是冰山一角,但是在感受的那一刻是無比興奮與激動的,因為我讓它融入了我的生命中。我讓我的靈魂擁有了數學的氣息。我一開始聽老師描述極限的定義的時候,我就悟到一些與極限有關的人生道理。我假設,每個人都是一種特別的函數,有的可能是正弦函數,人生中有高峰和低谷。
但社會中普遍的人都有其“極限”,一旦超過了某個范圍,函數就不會再收斂,不會有極限。如果把這個極限定義為成功,那么人一旦超過了一定的年齡階段還沒有成功,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幾乎為零了。這是一個社會的常態,但也不排除有特殊的情況。因此,我得出的結論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正處于這個還沒有收斂的階段,我們還需要艱苦奮斗。當時將數學和人生聯系起來的那刻,我就體會到萬物都有共同的屬性。所以,不能將數學簡簡單單地看成是一門工具,它更多的是人的一種信仰。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里面博士對數學本質的熱愛,是我最為欣賞的。數學的表面特征并不惹人喜愛,但我一直信仰著有一天能接觸到數學的純真本質。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 2
這部影片吸引我的地方是向觀眾展現了一堂生動的數學課,因為在這課上講的不是枯燥的公式證明,而是訴說溫馨的回憶。在阿根回憶中的數學博士他只有80分鐘的記憶,80分鐘之后他會忘了所有,除了他鐘愛的數字。
影片中由博士問管家,也就是阿根的媽媽杏子的鞋子多少碼和電話號碼從而引出階乘和質數的概念。杏子的鞋子是24碼,這是個尊貴的數字。因為當你把1到4的所有數字相乘得24,我們就說24是4的階乘。通常我們所說的階乘是定義在自然數范圍里的,指從 1 乘以 2 乘以 3 乘以 4 一直乘到所要求的數。杏子的電話號碼是5761455,博士能很快的說出這和10億內的質數相等。質數中的質是真實的意思,是天然而不加修飾的。換句話說,質數就是只能被1或數字本身整除的數字,例如2,3,5,7,11,13,17,19,23,29。博士在世界上最珍視的就是這些素數,也許是因為它們同自己一樣的孤高。
再接下去博士問到杏子的生日,杏子回答2月20號,而博士手表編號是284。博士高興的告訴杏子,將所有284的約數加起來,得220,將所有220的約數加起來,得284,它們是親和數。284和220這對親和數是公元前500年希臘的畢達哥拉斯發現的,他也因此成為了第一個發現親合數的人。像284和220這種的親和數的配對很稀少,即便是費馬和笛卡爾,也只是每人發現了一對,它們是上帝的設計,要彼此相親相愛。而最小的一對親和數是1184和1210,它是在1866年由意大利的一位16歲的男孩帕格尼尼發現的。
后來在博士第一次見到杏子的兒子時,摸著他平平的頭頂,便給他取名為阿根。博士認為根號的含義是堅強,保護著每一個數字。因為根號接受任何數字,一個也不拒絕,是真正的慷慨。我們都知道1的平方根是+1和-1,那么-1的平方根是多少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16世紀意大利數學家拉斐羅邦別利,發明了一個新數字“i ”,i 是一個虛數,是謙虛的`數字,有謙卑的性格,它總存在于我們的內心。
在與博士的長期相處中杏子也逐漸關注起身邊的數字,一次她興奮的向博士提出了她的發現,把28的約數加起來就等28。博士向她介紹28是一個完全數,而6是最小的完全數,完全數是表達完美內涵的珍貴數字,這是上帝的杰作,完美無缺。完全數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表示成相鄰數的加總。笛卡爾說過,完全數就像完美的人是罕有的一樣。幾千年來只發現了30個完全數至,今為止還沒有人證明出一共有多少個完全數,因此完全數就像一個謎。 影片的最后向我們展示了博士的愛的算式:e^(π*i)+1=0。其中的E 也叫納氏數字,是由英國數學家約翰·納皮爾創造的,納氏數字是數學里面非常重要的常數。而其中的π代表無窮盡的宇宙。這個公式,是由瑞士數學家18世紀的奧納多·歐拉創造的,因此被稱作歐拉公式。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迷人的恒等式,能把一切紛繁復雜都歸于虛無,歸于平靜。 不得不說,數學規律優美而精確,但它們在日常生活中卻是無用的,因為即便你找出了所有質數,也不能改變生活,更沒有人會因此變得富有。然而,不管有多背離世界,很多數學發現都有實際應用,質數甚至以密碼的形式卷入了戰爭,但那些都不是數學的目的,數學的唯一目的是探知真理。所以我們應當鼓起勇氣睜開你的慧眼,像影片中的博士一樣,要學會去感覺,訓練自己的直覺,培養出數學的敏感,用證明表達數學的美。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 3
電影《博士的愛情方程式》以數學為媒介,編織了一曲跨越記憶障礙的溫情贊歌。寺尾聰飾演的數學博士因車禍僅能保留80分鐘記憶,卻用數字構建起與世界的永恒聯結。深津繪里飾演的保姆杏子以無限耐心,將博士的數學公式轉化為生活儀式:用紙條記錄日常、用“根號”為孩子命名、用素數比喻人格獨立。當博士反復詢問杏子的鞋碼時,24厘米不僅是4的階乘,更成為跨越時間循環的信任密碼。
影片最動人的力量在于將抽象數學具象化為情感載體。博士用歐拉公式詮釋“真理之美”,以親和數220與284隱喻人際羈絆,甚至將棒球比賽的勝負轉化為概率論的生動課堂。這種將理性與感性熔鑄的敘事手法,讓觀眾在根號符號的弧線中看見包容,在素數星辰的排列中感受孤獨的`高貴。當結尾博士與成年根號在海邊重逢,海浪聲與童年棒球場的歡呼重疊,數學公式最終升華為跨越時空的生命詩篇。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 4
影片以80分鐘記憶為枷鎖,卻意外解鎖了“活在當下”的哲學真諦。博士每日清晨重新認知世界,卻始終以赤子之心對待每個新開始:他會在紙條上鄭重寫下“杏子是重要的人”,會為根號設計永不重復的數學游戲,甚至在發燒時仍堅持推導公式。這種“初見式”的生存狀態,消解了時間對情感的侵蝕,讓每次相遇都葆有初見的純粹。
導演小泉堯史用克制的鏡頭語言強化這種時間悖論:日式庭院里四季流轉的櫻花,黑板上不斷擦寫的數學公式,以及永遠定格在80分鐘的懷表特寫。當嫂子最終理解“重要的是現在”時,博士家敞開的大門與海邊三人組的笑聲,共同構成了對功利主義的時間觀的'溫柔反抗。影片啟示我們:或許真正的永恒,不在于記憶的綿長,而在于每個當下全情投入的真誠。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 5
作為數學教育題材的典范,本片顛覆了“數字枯燥”的刻板印象。博士將質數比作“夜空中自由的星星”,用完全數6=1+2+3闡釋完美內涵,甚至將棒球軌跡分解為拋物線方程。這些充滿詩意的解讀,讓觀眾跟隨根號的視角重新發現數學之美:原來友愛數藏著上帝的密碼,虛數i代表著愛的維度,而歐拉恒等式e^πi+1=0竟是宇宙最精妙的情書。
影片對數學思維的視覺化呈現尤為精妙。博士用瀑布水流解釋“1”的哲學意義,借直線與根號的`變形傳遞安慰,通過樹葉的1與樹的1探討整體與部分。這種具象化教學不僅讓根號成長為數學教師,更啟發觀眾:當知識脫離應試枷鎖,回歸探索本質的快樂時,每個普通人都能成為真理的戀人。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 6
博士的失憶癥看似是悲劇設定,實則成為照見人性光輝的棱鏡。杏子母子用19年陪伴填補記憶裂隙,嫂子從苛責到接納的轉變,根號將博士的數學基因延續至下一代——這些情感紐帶遠比記憶更持久。影片通過三組人物關系,構建起多層愛的`方程式:博士與杏子是超越世俗的靈魂伴侶,與根號是亦師亦友的父子情,與嫂子則是歷經誤解的親情和解。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弱化了傳統愛情片的浪漫橋段,轉而聚焦日;又械奈⑿∑孥E:博士為杏子保留的晚餐、根號偷偷收藏的數學紙條、三人組在棒球場的擊掌慶祝。這些碎片化的溫暖瞬間,最終拼湊出比永恒記憶更動人的生命圖景——愛從來不是單選題,而是包容所有數字的根號符號。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 7
影片將日本文化基因注入數學敘事,創造出獨特的審美體驗。博士居住的日式庭院,四季更迭的自然景觀與數學公式形成微妙互文:春櫻對應斐波那契數列,夏瀑暗合微積分思想,秋葉飄落遵循黃金分割,冬雪覆蓋的庭院則如空白坐標系等待書寫。這種“物哀”美學與數學理性的融合,賦予影片超越文化隔閡的普世價值。
配樂方面,榮獲每日電影最佳配樂獎的原聲帶堪稱點睛之筆。鋼琴與弦樂交織出數學般的精密韻律,女高音吟唱則如歐拉公式般神秘悠遠。當結尾片尾曲響起時,觀眾仿佛跟隨博士的`視角,在音樂與數字的雙重維度中,完成了對生命意義的終極推導——或許存在的真諦,就藏在那永遠算不盡的π的小數點后。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 8
電影《博士的愛情方程式》以獨特的敘事視角,將數學的理性之美與情感的感性溫度完美融合。主角博士因車禍患上短暫性記憶喪失癥,僅能保留80分鐘的.記憶,卻以數學為紐帶,與家政服務員杏子及其兒子根號建立起跨越時間障礙的深厚情誼。影片中,博士用“220與284是友愛數”的數學概念詮釋人際關系的親密性,將素數比作“夜空中自由的星星”,象征個體的獨特與高貴。
這種將抽象數學符號轉化為生活哲學的表達方式,不僅讓觀眾感受到數學的詩意,更揭示了情感聯結的本質——無需長久記憶,只需當下的真誠相待。導演小泉堯史通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將日本鄉村的靜謐庭院、櫻花紛飛的山間小徑與博士黑板上的數學公式交織,營造出一種“數學即生活,生活即數學”的沉浸式體驗。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 9
博士的80分鐘記憶循環,既是命運的枷鎖,也是心靈的試煉場。他需依賴隨身攜帶的紙條提醒生活細節,卻能在每一次記憶重置后,以初見般的熱情重新認識杏子與根號。
這種“人生若只如初見”的純粹,反而讓他擺脫了過往的羈絆,專注于當下的美好。影片中,博士得知自己資助的棒球隊王牌投手已退役多年時的失落,與根號為避免傷害他而約定“不說重復的話”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記憶的脆弱性與情感的'永恒性。當博士在根號棒球賽后因疲憊發燒,杏子徹夜照料卻被嫂子誤解時,影片通過“沙沙的海浪聲”與三人海邊歡笑的開放式結局,傳遞出一種超越血緣的親情力量——真正的陪伴無關記憶長短,而在于心靈共鳴的深度。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 10
作為數學老師的根號在影片結尾的課堂獨白,揭示了數學教育的終極意義:激發興趣而非灌輸知識。博士用“吃晚餐時講解質數”的`生動方式,讓根號從厭惡數學到成為數學教師,印證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真理。影片中,博士將“1”定義為萬物本原,將“根號”解釋為“包容所有數字的堅強符號”,這種將數學概念人格化的教學方法,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刻板印象。
當根號回憶博士說“重要的不是證明本身,而是證明的優美性”時,影片實際上在呼吁教育者關注知識的審美價值——數學不僅是邏輯推理的工具,更是培養批判性思維與人文情懷的載體。這種教育理念,對當前功利化的應試教育具有深刻的反思意義。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 11
博士的失憶癥與杏子的單親母親身份,構成了影片中“殘缺”與“完整”的辯證關系。杏子初入博士家時,需反復回答“鞋碼24厘米是4的階乘”的對話,卻始終以耐心回應博士的“重置”;博士雖遺忘過往,卻能準確記住杏子生日與手表編號284的關聯,用友愛數220與284隱喻兩人關系的親密性。這種看似矛盾的'互動,恰恰印證了“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的宗教哲學。
影片中,嫂子從反對杏子留宿到說出“這個家的大門永遠為你敞開”的轉變,象征著社會對非常規情感的接納;而根號長大后成為數學老師的選擇,則完成了情感傳承的閉環——博士用數學播撒的種子,最終在下一代心中開花結果。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 12
從視覺到聽覺,《博士的愛情方程式》堪稱東方美學的集大成者。影片中,博士的日式庭院以竹簾、石燈籠與青苔構成禪意空間,與黑板上的數學公式形成動靜對比;杏子帶根號看櫻花時,漫天粉雪與博士講解“歐拉公式”的旁白交織,將數學之美與自然之韻融為一體。配樂方面,加古隆創作的主題曲以鋼琴與弦樂為主,既保留了日本傳統音樂的空靈質感,又融入了現代數學的`理性節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結尾的片尾曲由曾與帕瓦羅蒂同臺的女高音森麻季演唱,其清澈嗓音與海浪聲的漸隱處理,將觀眾從數學世界拉回現實,留下“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余韻。這種視聽語言的精妙運用,使影片超越了普通劇情片的范疇,成為一部可反復品味的藝術佳作。
【博士的愛情方程式觀后感】相關文章:
我的博士妹妹作文(精選15篇)03-10
《愛情與靈藥》觀后感(通用11篇)04-25
2024愛情電影《五十度黑》觀后感08-14
北京愛情故事的觀后感(通用16篇)09-05
《因為愛情有幸!酚^后感(精選11篇)12-10
大學生愛情講座觀后感(通用10篇)03-29
觀《愛情短片》后有感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