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經典詩《遠和近》賞析
《遠和近》是朦朧派詩人顧城的詩作。這首詩看似平常,但耐人尋味,詩歌之中充滿著哲理性的思考,一種關于人與自然的思考,一種關于人與人的思考。下面分享顧城經典詩《遠和近》賞析,歡迎閱讀!
《遠和近》,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云。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
這首詩很像攝影中的推拉鏡頭,利用“你”、“我”、“云”主觀距離的變換,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習慣的戒懼心理和人對自然原始的親切感。
這組對比并不是毫無傾向的,它隱含著“我”對人性復歸自然的愿望。
——顧 城
鑒賞一
《遠和近》雖只有短短的六句,卻容納了對歷史反思的豐富內涵。“遠”、“近”:是物理距離概念,這是客觀存在,有科學的衡量標準。但在情感作用下產生的心理距離卻不同,“遠”可以變“近”,“近”可以變“遠”。詩中用“你”、“我”、“云”心理距離的變換,曲折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戒備以及詩人對和諧、融洽的理想人際關系的向往、追求。
詩中的“你”、“我”、“云”三個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你”、“我”都生活在客觀現實中、同屬于社會的組成人員,“云”則象征著美麗淳樸的大自然!澳憧次視r很遠”,這是地近心遠,“咫尺天涯”:“你看云時很近”,這是地遠心近,“天涯若比鄰”。詩人這種“人遠天涯近”的辯證感情方式已成為人審美理想的發展的方式,即“由客體的真實,趨向主體的真實,由被動的反映,趨向主觀的創造!
這首詩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給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矯飾。
鑒賞二
《遠和近》一詩,是詩人對不正常生活的本質發現。此詩初發表時,被視為難懂的怪詩。按照當時僵化的閱讀方式,人們已被習慣鈍化的思維模式,此詩確實難于解讀。因為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于你與云的距離?稍娙藶槭裁从X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呢?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系。在這扭曲了的關系中,一切都顛倒了。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系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也許,正是由于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也許,正是這孤寂,常使顧城想到夢的天國?深櫝菓撝溃谶@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上,夢的天國是不存在的。
鑒賞三
這首詩是朦朧詩里非常著名的詩篇,是被許多人傳誦的詩歌。
在詩歌中顧城表達了人對于遠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關系。
這種關系充滿了一種辨證的距離、一種美和對愛的得失的痛苦。近處的愛人卻是遠在天邊,天上的云卻在心靈近處。愛人可近卻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離在遠方卻在愛人的心旁。
詩歌里表現出一種透明的美、純凈的美、神奇變幻的美,帶有一種痛苦的思辯地憂傷。
顧城說他想“用心中的純銀,鑄一把鑰匙,去開啟那天國的門,向著人類!笨墒恰皶r間的馬,累倒了!奔词乖谒詈玫拿利愒娖,他的悲傷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來。
賞析
顧城的這首《遠和近》,僅有2節,短短的25個字,在極具象征意味的語言形式中包含著極為豐富的內涵,體現出的正是朦朧詩派的總體特點。在結構上,這首詩上節寫“你”的行為(“看”),下節寫“我”的感受(“覺得”)。在意象上主要選取了“你”、“我”、“云”。
三者之間的關系就在“你看”與“我感”中錯綜復雜地展開。“你”在看“我”和“云”,而“我”何嘗不是在看“你”,因為“我覺得”也表示了我的一種“注視”,恰如卞之琳先生的《斷章》所言“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看你”,我注視著你的注視,感到你看我時“很遠”,而你看云時卻“很近”。
由此可見,詩中透露出的一個核心意蘊,就是“距離”,詩作的題目“遠與近”也可以看出作者對“距離”的強調。這樣的詩作,由于具有非常強烈的隱喻色彩,由于所有關鍵的語詞,如“你”、“我”、“云”、“遠”、“近”等等意義都不確定,因此難有確切無疑的答案,對它的解讀實際上存在著多樣化的可能。
其一,“距離”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詩人借此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作者反思歷史,拷問靈魂,經歷了那場曠日持久的斗爭都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劍拔弩張,雖然每日見面微笑,實則彼此帶著虛假的面具。『或:在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日漸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鴻溝日漸擴大,物質的利益將人們相互拉近,但是心靈的溝通卻在現實中變成一種奢望。』就如同地鐵或公共汽車上的人群,盡管靠得很近,實際卻各自懷著戒心,心與心的距離相隔千山,顧城通過這首詩揭示了現代人之間的隔膜、猜疑與心靈距離之遙遠。
其二,“距離”是一種人生哲理的表達,詩人借“你”“看我”、“看云”這個情境,闡發關于“遠與近”的哲理。既然“你”能看到“我”,說明“你”“我”的空間距離本應是很近的,“很遠”則是心靈之間的距離。“你”與“云”之間的距離本應是很遠的,“很近”則是心靈之間的距離接近,這就告訴我們,空間距離與心靈距離的不一致。現實距離很遠,但心理距離卻可能很近,“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就是此意,F實距離很近,而心理距離卻很遠,“咫尺天涯”便能解釋。
當然,我們也可以將上面兩層意蘊結合起來理解:顧城的這首小詩,通過現實距離與心理距離之間的矛盾,暗示了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疏遠。
顧城的這首小詩,在藝術上也頗具特色。一是象征手法的運用,詩人通過“你”、“我”、“遠”、“近”這樣幾對概念的組合,表達強烈的象征蘊意;二是短小精致,在看似簡練平白的語言中傳達豐厚的意義,做到了“含不盡之意于言外”。
需要指出的是,朦朧詩正因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及詩歌具有的象征性,產生了眾多空白點和意義讀解的多重可能,給讀者預留了想象的空間,文本中的這些空白,正是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伊瑟爾所謂的“召喚結構”,通過讀者的想象與聯想,填充對話,我們能夠體會到作品豐厚的意蘊。在筆者看來,詩歌語言的這種含混與多義,體現的也許正是顧城對意義豐富性的一種追求。
作者簡介
顧城(1956—1993)朦朧詩代表人物,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隨父下放山東昌邑縣東冢公社五年。返京后做過翻糖工、搬運工等,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新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后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重訪歐美,1993年10月殺妻后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出版有《顧城詩全編》、長篇小說《英兒》,及散文集多部。
【顧城經典詩《遠和近》賞析】相關文章:
顧城的詩《遠和近》賞析10-18
顧城的詩遠和近賞析03-21
顧城遠和近全詩賞析10-19
顧城的詩遠和近10-01
遠和近顧城賞析07-21
顧城 遠和近 賞析07-09
顧城《遠和近》賞析11-09
顧城的遠和近賞析08-03
顧城遠和近 賞析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