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尊師重教的小故事
尊師重教的小故事1
最早記載我國尊師重教的古籍應是《禮記·學記》.曰:"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嚴師難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由此說明,尊師是最重要的.只有尊師,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會使人重視學習,重視教育.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開創了我國育人之先河,在山東曲阜的`闕里,創立了第一所學校,后來被尊為"大成至圣先師",世稱"孔圣人".清康熙皇帝曾親臨曲阜,拜謁孔圣人,并題贈"萬世師表"金匾.
孔子的學生子貢,聰穎好學,干出了一番事業,他對自己的老師也始終很尊重.當時的魯國,有人抬高子貢,貶低孔子.他聽后十分氣憤,在許多場合糾正這種流言,并形象地說:"老師是圍墻高數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我自己不過是肩高圍墻,一眼能望盡."他還把老師比作太陽和月亮,說老師"光采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一直守了六年才離去.
尊師重教的小故事2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他也懂得國家要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人.而且,他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太子親自恭迎老師.要知道,在封建社會,后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其他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
后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的面批評兒子:"以后你每次見到老師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松."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畢恭畢敬,聽課也認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因此,"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后人傳為佳話.
漢武帝劉徹,一生對他的老師都很敬重.他聽說自己的老師桓榮病逝,簡直是悲痛欲絕.顧不得大臣們的反對,他脫下龍袍,穿著他指定要求做的孝衣,親自到老師家里吊喪送葬.
尊師重教,古人早已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在現代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將這一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尊師重教的小故事3
最早記載我國尊師重教的古籍應是《禮記·學記》。曰:"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嚴師難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由此說明,尊師是最重要的只有尊師,才能重道,只有重道,才會使人重視學習,重視教育。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開創了我國育人之先河,在山東曲阜的闕里,創立了第一所學校,后來被尊為"大成至圣先師",世稱"孔圣人"。清康熙皇帝曾親臨曲阜,拜謁孔圣人,并題贈"萬世師表"金匾。
孔子的學生子貢,聰穎好學,干出了一番事業,他對自己的老師也始終很尊重。當時的魯國,有人抬高子貢,貶低孔子。他聽后十分氣憤,在許多場合糾正這種流言,并形象地說:"老師是圍墻高數丈,屋內富麗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我自己不過是肩高圍墻,一眼能望盡。"他還把老師比作太陽和月亮,說老師"光采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鬃铀篮,子貢悲痛萬分,在孔子墓旁結廬而居,一直守了六年才離去。
尊師重教的小故事4
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桌戏蜃訉嵲谑懿蛔,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饑餓?鬃拥拇蟮茏宇伝匾娎蠋燄I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里,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往嘴里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干凈,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干凈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臟的飯給老師吃呀!后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秦始皇拜荊條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此而落得個罵名千古?伤鹁蠢蠋煹墓适聟s鮮為人知。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時發生的事。當時,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護衛下,乘著車輦,浩浩蕩蕩地從碣石向東北的仙島前進。隨著均勻的馬蹄聲,秦始皇不覺沉入對往事的追憶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師,仿佛他就在眼前,雖說嚴厲,可令人欽敬難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呢。那位威嚴的老人,第一次授課講的就是舜爺賜給我們家的姓。他先分別講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個"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寫。"老師,這字太難寫了。""什么 一個嬴字就難住了 將來秦國要*你去治理,難事多著哩,能知難而不進嗎 "說著就舉起了荊條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沒見過這位老師,聽說他老人家已經去世了。突然,車停了。前衛奏道:仙島離此不遠,請萬歲乘馬。于是,秦始皇換乘了心愛的大白馬。過不多時,便到了島上。始皇環視渤海,胸襟萬里,豪氣昂然,更加思緒萬千。待到他低頭察看眼前,卻忽然下馬,撩衣跪拜起來。隨從的大臣們見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著參拜。等皇帝站起身來,大臣李斯才問他為何參拜。秦始皇深情地說:"眾位卿家,此島所生荊條,正是朕幼年在邯鄲時老師所用的荊條,朕見荊條,如見恩師,怎能不拜 "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島稱為秦皇島。
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后,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閑游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于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沒客氣,笑瞇瞇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時分在這里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后,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復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秘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將起。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打開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張良特別高興。后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級參謀。
尊師重教的小故事5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少有的明君,他也懂得國家要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認為教誡太子諸王是"當今日之急"。因此,他給幾個兒子選擇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的人。而且,他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一次,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并詔令皇太子親自恭迎老師。要知道,在封建社會,后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轎,其他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
后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的面批評兒子:"以后你每次見到老師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松。"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畢恭畢敬,聽課也認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因此,"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后人傳為佳話。
漢武帝劉徹,一生對他的老師都很敬重。他聽說自己的老師桓榮病逝,簡直是悲痛欲絕。顧不得大臣們的反對,他脫下龍袍,穿著他指定要求做的孝衣,親自到老師家里吊喪送葬。
尊師重教,古人早已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在現代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將這一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尊師重教的小故事】相關文章:
關于“尊師重教”的故事04-22
經典小故事06-30
經典小故事03-27
古代的道德小故事 勵志小故事08-23
短篇親情小故事 親情短篇小故事08-24
有關微笑的小故事|有關微笑的小故事08-24
小狐貍與小烏鴉的故事06-30
達爾文的小故事06-13
寬容小故事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