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四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XX大公因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學習約分做準備。按照《標準》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現求兩個數的XX大公因數。
2、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所處的地位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XX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XX大公因數。
能力目標:能根據兩個數的不同關系靈活地求兩個數的XX大公因數。滲透集合思想,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情感目標:讓孩子在生活經驗中體會成功的快樂,體會數學與人類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的理念。
3、教學重、難點:據以上的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XX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XX大公因數。
二、設計理念
在概念教學中,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充分地發揮情境的作用。由“求”轉變為“找”兩個數的公因數,體現方法多樣化。
三、說教學流程
結合教材、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按照“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下面五環節:
1、復習導入:本節課的教學是學生掌握了因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我出示兩個數讓學生說出它的所有因數。(16、12)
2、交代目標:只有明確了學習目的,學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因而在學習新課之前我首先把學習目標出示給學生,讓他們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3、出示自學提示: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自學,在給出目標后,我又幫助學生擬定了兩個學習的提示,讓學生學有所依,學而得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4、自主探究,匯報交流:
在學習“公因數,XX大公因數”的概念,探究求兩個數的XX大公因數的方法時,讓學生自己學,并在遇到困難時在小組群體中自由自在地交流,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交流中,思維呈開放的態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發、相互點燃,在匯報交流中強化對比,選出合適方法,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程對話。
5、教師的教:教師在引導學生匯報時結合本節課的特點進行相機教學。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本節課我著力構建主體性課堂,加強教學的互動,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學情,讓學生自學探討,尋求合適的課堂結構。
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直觀地認識了圓,課堂中通過教師的游戲導入以及讓學生找實例,使學生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刺激對圓的表象認識,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而且這樣的導入能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內容。
2、盡量讓學生多交流,讓自己少開口。
在教學中要加強教學的互動,嚴格控制教師講的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比如說,對教學圓的.半徑和直徑之間關系時,我只給學生提出研究提示,讓學生在同組里多交流、多思考,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把空洞、抽象的數學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發現,以學生的講說來代替教師的講解,我想這樣得來的知識學生很容易被記住,完全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而不是純粹的死記硬背。
3、多給學生操作、練習的機會。
教學中我安排了學生三次用圓規畫圓,第一認讓學生嘗試畫圓,第二次重點指導學生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形成畫圓的技能,第三次讓學生畫一個指定大小的圓,在作業紙上完成,配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圓心、半徑、直徑、并讓學生在自己的圖中畫出半徑,直徑和圓心,進一步感圓的操作,如此安排,合乎情理,順其自然。
4、當堂練習,及時反饋。
在教學完本課內容后,我設計了一張作業紙,給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力爭做到當堂完成,當堂檢測,當堂反饋。練習題富有層次性,設計了一星題和二星題,這們不但可以使學生鞏固基本知識的基本技能,而且開闊了學生的眼界,豐富知識,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教材簡析:
循環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課本的例8,是教學從某一位起,一個數字重復出現的情況,為認識循環小數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過計算兩道除法式題,呈現了除不盡時商的兩種情況:一種是從某位起重復某個數字;另一種是從某位起幾個數字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由此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并介紹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接著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到的商會有哪些情況。由兩個數相除時商的兩種情況,介紹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
以前學生對小數概念的認識僅限于有限小數,到學習了循環小數以后,小數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學生認識到除了有限小數以外,還有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就是一種無限小數。 從知識角度來看,循環小數是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即從有限擴展到無限,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個飛躍。
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都感受過循環、重復等現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十字路口紅綠燈的不斷重復等,對循環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通過五年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比如學生在學習圖形的認識、學習統計等知識的時候,已經經歷過將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的活動,具備了初步的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能力。因此,我認為在這個階段讓學生開展一些探索性學習活動是可行的。
教學難點:
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及判斷商是否為循環小數的方法。
教學方法:
新課開始,采用故事情境法,用故事導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接著設計一個分組計算的動手情境,讓學生動手計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競爭比賽,親身經歷,體驗。感受循環小數相關概念的形成過程,建立初步的知識概念。然后采用討論法,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在學習中提出的各種問題,通過觀察比較得出循環小數與有限小數的區別。再采用練習法,促進學生知識內化。
教學學法:
有意識地教給學生獨立探索知識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試算、觀察、看書、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多種感官參加學習活動,可使學生內容在大腦建立多層次多網絡聯系,利與學生理解記憶。也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教學程序:
(一)優化教學導入: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采用故事導入:使學生理解依次不斷重復、循環。
接著讓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循環事例,如交叉路口的紅綠燈,一年四季,鐘表的時針、分針等加深認知,為后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此時,教師順勢說明:數學中也存在這種有趣的.循環現象,多媒體課件出示第27頁王鵬賽跑的情景圖。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了,以此導入新課。
(二)優化教學過程:明確目標,自主探究,師生互動
新課程理念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式學習,以課堂的講授為主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合作學習為主。趁者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被調動起來之際,我設計了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算式40075,引導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能發現什么?
利用多媒體吸引大家一起關注到主要問題上:為什么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學生猜想如果繼續除下去,商會是多少?然后請學生進行驗證。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當商除不盡時用省略號表示,接著介紹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和讀法,從而學生初步認識像5.333這樣小數部分有一個數字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小數,就是循環小數。
接著教師請同學們用豎式計算例9:2818、78.611,然后在小組內討論:這兩個算式能不能除盡?它們的商會不會循環?如果循環它們是怎么樣循環的?
學生獨立完成例9、討論結束后,教師引導觀察比較1.555、7.14545這兩個循環小數,說說他們有什么不同之處?引出循環小數的意義:一個數的小數部分,從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者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同時介紹循環節的概念和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
以上整個過程教師不再以講為主,只是導演,學生是主角,耳、眼、口、腦、手全頻道表演,盡情表現。親身經歷、體驗、感受循環小數相關概念的形成過程。
在學習上述知識后,讓學生想一想,兩個數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的商會有哪些情況?計算:1516= 1.57=
教師提問:這兩個算式的商是整數嗎?讓學生計算并討論,匯報。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歸納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概念:小數部分的位數是有限的小數,叫做有限小數,例如0.9375是一個有限小數;小數部分的位數是無限的小數,叫做無限小數,例如0.2142857142857是一個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屬于無限小數。
(三)優化課堂練習,培養能力
教師在練習題的設計上盡量避免簡單的重復和模仿,力求典型、多樣、深刻、有趣,尤其強調具有開放性,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需求,充分釋放每個學生的潛能和才華,讓人人體驗成功的快樂。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P83的內容,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以及認識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同時又是后面進一步學習分數乘、除法以及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重要基礎。根據新課標和教材內容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系具體的問題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進行分數加減混合運算。
(2)、使學生能用分數加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能運用運算法則正確進行計算,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掌握什么時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時候分步通分好。
二、設計理念
(1)注重新課程理念的體現,主動讓學生參與。
(2)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并且讓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獲。
(3)數學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
三、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呈現的內容,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圖,鼓勵學生分析情境中的數學信息和數量關系,明確所要解決的問題,然后了解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什么樣的條件,進而列出算式。
2、討論具體的計算方法。教材中呈現了兩種計算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進行計算,再組織討論和交流算法之間的聯系,明白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
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識,學會有順序的觀察題、認真審題、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正確計算、概括總結、檢查的學習習慣。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序:復習導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反饋總結。
(一)、復習引入。
首先讓學生回顧異分母的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相加減時,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則進行計算,得數能約分的要約分。有了知識的積累,緊接著出示4個題目,讓學生獨立完成,并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這樣,我就很自然的引入本節課的學習:說“大家已經掌握了異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方法,今天我們學習新的知識。”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找準了新知識的起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各分數的意義。
(1)出示例2:在指導學生讀懂題意的基礎上,我重點抓住兩個環節,第一、正確理解題中分數的意義,讓學生明白表示月季花和杜鵑花的面積的分數都是把花園的面積看作單位“1”,在求草坪面積的時候,則要把1當作被減數參加列式計算。學生在小組交流基礎上,
預設學生的答案一:可以用單位“1”,減去月季花的面積14 ,再減去杜鵑花的面積13 ,剩下的就是草坪的面積。 1 - 14 - 13
預設學生的答案二:先算兩種花一共占花園面積的幾分之幾,再用單位“1”減去兩種花所占的幾分之幾,可以得到草坪的面積占幾分之幾。 1 - ( 14 + 13 )。
第二、探索分數混合運算的方法及順序。在例2列出算式以后,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這是由于學生已經能計算兩個異分母的加法和減法,應用已有的計算知識解決更復雜的計算問題,能積累計算經驗,發展計算能力。通過對算式的比較,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相同。加減混合運算是同級運算,運算順序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有括號時,先算括號里的算式。
(評價: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操作、觀察、比較、推理、反思、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發現了分數混合運算的方法和順序,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實踐應用
在在學生掌握了運算順序和方法的基礎上計算“練一練”里的5/9+2/3-2/5,學生可能出現分步計算或一次通分計算兩種方法。前一種方法適宜多數學生,因為按運算順序可以分兩步計算,而且每一步計算都是兩個分數的加法和減法,與例1是銜接的,有利于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后一種方法把三個分數同時通分,計算可以快一些,學生中有能力采用后一種算法的應該鼓勵。第二題讓學生先思考把哪個量看做一“1”,然后啟發學生列式計算。
(評價: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的重要手段,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性地設計上述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新知的理解
(四)、反饋總結
1、今天學習了什么
內容?成果的簍子中又裝了什么新“果子”?說說看?
2、誰愿意再說說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怎樣?在計算中要注意什么?
(評價: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獲,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分數的意義》數學五年級說課稿08-18
五年級數學《折紙》說課稿10-22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07-10
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08-31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04-08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06-08
五年級數學《約分》的說課稿08-26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09-21
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