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史鐵生《戀人》原文
小說《戀人》帶給讀者的不僅是藝術上的共鳴,還有對人生深層次的探索和啟示。下面分享史鐵生《戀人》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史鐵生《戀人》原文
八十歲時,老吳住進了醫院的重癥監護室。一步登天的那間小屋里,一道屏風隔開兩張病床,誰料那邊床上躺的老太太竟是他的小學同桌。怎么知道的?護士叫到老吳時,就聽那邊有人一字一喘地問道:“這位老爺子,小時候可是上的幸福里三小嗎?”老吳說:“您哪位?”“我是布歡兒呀,不記得了?”若非這名字特別,誰還會記得。
“五年級時就聽說你搬家到外地去了,到底是哪兒呀?”
“沒有的事,”老吳說,“我們家一直都在北京。”
屏風那邊沉寂半晌,然后一聲長嘆。
布歡兒只來得及跟老吳說了三件事。一是她從九歲起就愛上老吳了。二是她命不好,一輩子連累得好多人都跟著她倒霉。布歡兒感嘆說,沒想到臨了臨了,還能親自把這些事告訴老吳。
哪些事呢?小學畢業,再沒見到老吳,布歡兒相信來日方長。中學畢業了,還是沒有老吳的消息,不然的話,布歡兒是想跟老吳報考同一所大學的。直到大學畢業,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老吳仍如泥牛入海,布歡兒卻是癡心未改,對老吳一往情深。一年年過去,一次次地錯過姻緣,布歡兒到了三十歲。偏有個小伙子跟她一樣癡情,布歡兒等老吳一年,他就等布歡兒一年。誰料,三十七歲時布歡兒卻嫁給了另一個人,只因那人長相酷似老吳——從他少年時的照片上看。
“這人,還好吧?”
“他就不算個人!”
為啥不算個人,布歡兒也沒說,只是說,否則母親也不會被氣死。
那人之后布歡兒心灰意懶,很快就跟第一時間向她求婚的人登了記。婚后才發現,這人還是長得像老吳——從少年老吳的發展趨勢看,
“怎么樣,你們過得?”
“過是過了幾年,可后來才知道,咱是二奶!”
“這怎么說的!”
怎么說?布歡兒一跺腳,離婚,出國,嫁個洋人,再把女兒接出去上學……一晃就是二十年。
有一天接到一個電話,是當年那個一直等她的小伙子打來的。
“過得還好嗎,你?”
“還是一個人,我。”
“咋還不結婚呢,你?”
“第一回我被淘汰。第二回我晚了一步。第三回嘛,這不,剛打聽到你住哪兒。”
“唉,你這個人哪!”
“我這個人性子慢。你呢,又太急。”
約好了來家見面,布歡兒自信已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可門一開她還是驚倒在沙發里:進來一個完全不認識的小老頭兒……
老吳回普通病房之前,拄著拐棍兒到屏風那邊去看了看他的同桌。
四目相對,布歡兒驚叫道:“老天,他才真是像你呀!”
“你是說哪一個?”
“等了我一輩子的那個呀……”
這是布歡兒告訴老吳的第三件事。
史鐵生《戀人》賞析
史鐵生的作品中《戀人》并非其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可能存在信息有限的情況。從史鐵生整體創作風格和相關主題作品來看,其愛情觀在諸多作品中均有體現。
史鐵生認為愛情是孤獨的證明。他提出人生存在孤獨、痛苦和恐懼三種困境,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即孤獨是人生根本困境。對于殘疾人而言,身體缺陷使其更易陷入孤獨,而愛情則是治愈孤獨的藥方,是孤獨的盲點唯一的求證方式,愛情為孤獨做了題注,其放射的能量可以撫慰孤獨的內心。在他的作品中,愛情往往是在個體沉淪于大眾的處境下,作為擺脫孤獨的途徑而出現的。
同時,愛情在史鐵生的筆下是一種獨特的宿命。他的作品貫穿著獨特的宿命論,因自身經歷,他對命運的拷問不曾間斷。他一方面認識到命運的不可抗拒,另一方面又鼓勵殘疾人在愛情追求路上掙扎、奮斗,肯定愛情是宿命的前提下,認為愛情是對宿命的超越。例如,他對殘疾人性行為的肯定,透析出殘疾人對因緣締結而被上帝賜予的愛需要勇敢地邁出步伐。
此外,愛情還是對人類殘疾的拯救。史鐵生認為殘疾并非殘疾人所獨有,殘疾即殘缺、限制、阻障,而愛情是對人類殘疾的救贖。在他的作品中,殘疾人愛情權利的被剝奪和他們對愛情的真切渴求形成強烈矛盾沖突,而他突顯了在殘疾面前愛情的力量,認為愛情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是對人類殘疾的拯救。
從藝術特色上看,史鐵生的作品語言平淡中見深沉,往往運用象征等手法,將抽象的思想、情感形象化。雖然不確定《戀人》具體的藝術表現,但從其整體創作來看,可能會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獨特的敘事方式,展現愛情與生命、苦難等主題的關聯,傳遞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對人性的關懷。
【史鐵生《戀人》原文】相關文章:
奶奶的星星史鐵生原文02-08
史鐵生《奶奶的星星》原文07-15
史鐵生《奶奶的星星》原文05-24
史鐵生《秋天的懷念》原文閱讀08-07
史鐵生老海棠樹原文及閱讀答案12-30
永遠的史鐵生(悼念史鐵生)07-15
寧靜的史鐵生10-04
史鐵生經典語句07-11
愧對史鐵生10-27
去找史鐵生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