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劉亮程《走向蟲子》原文閱讀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作的詩。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劉亮程《走向蟲子》原文閱讀,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只八條腿的小蟲,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極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癢癢的。停下的時候,就把針尖大的小頭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見前面沒路了嗎?竟然還走。再走一小會兒,就是指甲蓋,指甲蓋很光滑,到了盡頭,它若懸崖勒不住馬,肯定一頭栽下去。我正為這粒小蟲的短視和盲目好笑,它已過了我的指甲蓋,到了指尖,頭一低,沒掉下去,竟從指頭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這下該我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沒看見指頭底下還有路。走向手心的路。人的自以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這一步。蟲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蟲一輩子都走不了幾百米,走不出這片草灘以外,我確實不知道蟲走到了哪里。
一次我看見一只蜣螂滾著一顆比它大好幾倍的糞蛋,滾到一個半坡上。蜣螂頭抵著地,用兩只后腿使勁往上滾,費了很大勁才滾動了一點點。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勁,糞蛋有可能原滾下去。我看得著急,真想伸手幫它一把,卻不知蜣螂要把它弄到哪兒。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沒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邊那棵草底下,還是右邊那幾塊土坷垃中間。假如弄明白的話,我一伸手就會把這個對蜣螂來說沉重無比的糞蛋輕松拿起來,放到它的家里。我不清楚蜣螂在滾這個糞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沒看出朝這個方向滾去有啥去處,上了這個小坡是一片平地,再過去是一個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從空中運,或者蜣螂先鏟草開一條路,否則糞蛋根本無法過去。或許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糞蛋滾到哪兒去。它只是做一個游戲,用后腿把糞蛋滾到坡頂上,然后它轉過身,繞到另一邊,用兩只前爪猛一推,糞蛋骨碌碌滾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滾多遠,以此來斷定是后腿勁大還是前腿勁大。誰知道呢。反正我沒搞清楚,還是少管閑事。我已經有過教訓。那次是一只螞蟻,背著一條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蟲,被一個土塊擋住。螞蟻先是自己爬上土塊,用嘴咬住干蟲往上拉,試了幾下不行,又下來鉆到干蟲下面用頭頂,竟然頂起來,搖搖晃晃,眼看頂上去了,卻掉了下來,正好把螞蟻碰了個仰面朝天。螞蟻一骨碌爬起來,想都沒想,又換了種姿勢,像那只蜣螂那樣頭頂著地,用后腿往上舉。結果還是一樣。但它一刻不停,動作越來越快,也越來越沒效果。
我猜想這只螞蟻一定是急于把干蟲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著這條蟲呢。我要能幫幫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螞蟻幫忙,不就好辦多了嗎。正好附近有一只閑轉的螞蟻,我把它抓住,放在那個土塊上,我想讓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螞蟻正拼命往上頂呢,一拉一頂,不就上去了嗎。可是這只螞蟻不愿幫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塊跑了。我又把它抓回來,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螞蟻的旁邊,我想是我強迫它幫忙,它生氣了。先讓兩只螞蟻見見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許會求這只幫忙,這只先說忙,沒時間。那只說,不白幫,過后給你一條蟲腿。這只說不行,給兩條。一條半。那只還價。我又想錯了。那只忙碌的螞蟻好像感到身后有動靜,一回頭看見這只,二話沒說,撲上去就打。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來倉皇而逃。也沒看清咋打的,好像兩只牽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著那只騰出一只前爪,掄開向這只臉上扇去,這只便倒地了。那只連口氣都不喘,回過身又開始搬干蟲。我真看急了,一伸手,連干蟲帶螞蟻一起扔到土塊那邊。我想螞蟻肯定會感激這個天降的幫忙。沒想到它生氣了,一口咬住干蟲,拼命使著勁,硬要把它原搬到土塊那邊去。我又搞錯了。也許螞蟻只是想試試自己能不能把一條干蟲搬過土塊,我卻認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一條干蟲,我會搬它回家嗎。也許都不是。我這顆大腦袋,壓根不知道螞蟻那只小腦袋里的事情。
賞析
劉亮程的《走向蟲子》是一篇充滿哲思與生命洞察的散文,它以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敘事結構,將人類與微小昆蟲的互動升華為對生命本質的深刻反思。文章通過三個遞進式的故事板塊,以“八條腿小蟲—蜣螂—螞蟻”的倒敘結構,逐步瓦解人類的傲慢,最終揭示出生命的平等與尊嚴。以下從主題、結構、敘事與語言四個維度展開賞析。
一、主題: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解構與生命平等的呼喚
文章的核心主題并非簡單的環保或生態關懷,而是對人類自以為是的“萬物之靈”身份的徹底消解。劉亮程通過三次人與蟲的較量,揭示了人類在認知上的局限性:
小蟲的“轉向”:當人類嘲笑小蟲因“短視”即將墜落時,它卻從指縫間開辟新路,以“走向手心”的智慧反諷了人類的盲目自信。
蜣螂的“游戲”:蜣螂滾糞蛋的行為被人類解讀為功利性勞動,實則可能是對自身力量的測試。這種“無目的”的生存方式,暴露了人類對生命意義的狹隘定義。
螞蟻的“拒絕”:人類試圖以“交易”或“強制幫助”干預螞蟻搬運干蟲,卻遭到激烈反抗。螞蟻的固執與尊嚴,徹底擊碎了人類“主宰者”的幻想。
這三個故事層層遞進,最終指向一個結論:人類并非世界的中心,每個生命都有其獨立的意志與價值。劉亮程以昆蟲為鏡,照見了現代文明中日益膨脹的傲慢與孤獨。
二、結構:倒敘中的遞進與反思的深化
文章采用“小蟲—蜣螂—螞蟻”的倒敘結構,與常規敘事邏輯形成強烈反差。這種設計并非隨意為之,而是服務于主題的深化:
從“觀察”到“干預”:面對小蟲時,人類僅是旁觀者;面對蜣螂時,開始產生幫助的沖動;面對螞蟻時,則直接介入其生存。這種遞進式干預,暴露了人類對自然控制的欲望。
從“羞愧”到“否定”:第一次失敗后,人類尚能“羞愧”;第二次失敗后,開始承認“天真”;第三次失敗后,則徹底否定自身認知,發出“我這顆大腦袋,壓根不知道螞蟻那只小腦袋里的事情”的感嘆。
倒敘的隱喻意義:若按時間順序敘述,人類似乎在“進步”(從妄為到不敢妄為);但倒敘后,每一次失敗都成為前一次的教訓,強化了人類對自身局限性的認知。這種結構安排,使反思更具沖擊力。
【劉亮程《走向蟲子》原文閱讀】相關文章:
劉亮程作品《走向蟲子》賞析09-07
《最大的事情》閱讀答案劉亮程05-08
劉亮程《最初的鐵匠》閱讀答案11-15
劉亮程《柴禾》閱讀練習及答案12-06
神話劉亮程10-08
劉亮程簡介10-12
劉亮程經典語句10-07
劉亮程的村莊 09-06
劉亮程的哲學07-15
劉亮程:庫車行07-14